肝脓肿超声诊断图
肝硬化合并肝右叶原发性肝癌CT诊断图
一、原发性肝癌
(一)病因病理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尤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多见。好发于40~50岁,男多于女。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素性肝炎、***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及水土因素有关。肝肿瘤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少见,如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等。恶性肿瘤常见的是肝癌。肝癌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转移性)两种。
(二)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肝区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时有右肩背部牵涉痛。伴发热、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中、晚期病人的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结节或肿块。可出现胸水。晚期病人呈恶性病质。从出现症状获得诊断,如不治疗,常于半年内死亡。
(三)辅助检查
1、定性:
(1)甲胎蛋白测定(AFP):对诊断肝细胞癌有相对专一性,阳性率可达80%以上。
(2)血液酶学检查:血清中y-谷氨酸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等均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
2、定位:
(1)B超: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病变,诊断符合率可达84%,可进行普查。
(2)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90%,但对于直径3cm的肿癌,不易在扫描图上表现出来。
(3)CT检查:诊断符合率可达90%,可检出直径约1.0cm的早期肝癌。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 ,对<2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是目前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的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者。
(5)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义,目前多采用在B超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但可导致出血、肿癌破裂和针道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