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变化,记出入量及重病记录。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等脑水肿征象。了解碳氧血红蛋白测定结果。
2.吸氧
迅速给病人吸高浓度(>60%)高流量氧(8~10L/min),有条件可用高压氧舱治疗。呼吸停止者应做人工呼吸,备好气管切开包及呼吸机。
3.高热惊厥应遵医嘱给**静脉或肌内注射,并给予物理降温,头带冰帽,体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4.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位头偏一侧,随时清除口咽分泌物及呕吐物。
5.用药护理
脑水肿者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以达脱水目的,并按医嘱静脉点滴ATP、细胞色素等。
6.恢复期护理
病人清醒后仍要休息两周,可加强肢体锻炼,如被动运动、**、针灸,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7.健康指导
(1)家庭用火炉、煤炉要安装烟筒或排风扇,定期开窗通风。
(2)厂矿应加强劳动防护措施,煤气发生炉和管道要经常维修,定期测定空气中CO浓度。
(3)在可能产生CO的场所停留,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先兆,应立即离开。
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过度丧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四种类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当环境温度较高(室温超过35℃)、强辐射热,或气温虽未达高温,但湿度高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在此环境中劳动到一定时间均可发生中暑。人体散热方式有辐射、蒸发、对流及传导。当环境温度较高,潮湿及空气流通不畅,以上4种散热方式均发生障碍时,热量在体内聚集而致中暑。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或过度疲劳而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者更易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热衰竭(又称中暑衰竭)
为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又称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口渴而饮水过多,盐分补充不足,使血液中钠、氯浓度降低而引起肌肉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惊厥。头部温度高,而体温多不升高。
4.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仍不足以散热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汗减少致汗闭,可造成体内热蓄积。早期表现头痛、头昏、全身乏力、多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昏迷,可有抽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浅速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