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可产生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故易造成碳氧血红蛋白在体内的蓄积。COHb不能携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正常解离,即氧不易释放到组织,从而导致组织和细胞的缺氧。此外,CO还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直接抑制组织细胞内呼吸。这些因素更加重组织、细胞缺氧。CO中毒时,脑、心对缺氧最敏感,常最先受损。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将急性CO中毒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中毒
病人感头痛、头晕、四肢无力、胸闷、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心悸、嗜睡或意识模糊。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较快消失。
2.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病人常出现浅昏迷、脉快、皮肤多汗、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给予加压吸氧后,常于数小时后清醒,一般无明显的并发症。
3.重度中毒
病人进入深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呼吸浅而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周身大汗,可有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最后可因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迟发性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
重度中毒病人抢救清醒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迟发性脑病的症状。去大脑皮质状态、帕金森病综合征、肢体瘫痪、癫痫、周围神经病变。昏迷时间超过48小时者,迟发性脑病发生率较高。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测定
轻度中毒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中度中毒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40%,重度中毒时为50%以上。
2.脑电图检查
可见缺氧性脑病的波形。
根据一氧化碳接触史、急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及血液碳氧血红蛋白试验阳性,可以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是对确诊有价值的指标,采取血标本一定要及时,否则离开现场后数小时碳氧血红蛋白会逐渐消失。
(四)治疗原则
1.立即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松解衣服,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2.纠正缺氧
轻、中度中毒病人可用面罩或鼻导管高流量吸氧,8~10L/min;严重中毒病人给予高压氧治疗,可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促进一氧化碳排出。高压氧舱治疗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呼吸停止时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对危重病人可考虑换血疗法或血浆置换。
3.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采用物理降温,体表用冰袋,头部用冰帽,降低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必要时可用冬眠药物。
(2)防止脑水肿:应及时使用脱水治疗,最常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每日2次,也可应用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补充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常用的有三磷腺苷、细胞色素C、辅酶A和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B等。
(4)防止并发症及迟发性脑病:昏迷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以防发生褥疮和肺炎,出现低血压、酸中毒等应给予相应处理。急性CO中毒病人苏醒后,应该休息观察2周,以防迟发性脑病和心脏后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