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和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由非孕期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在妊娠12周时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到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而伸展变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肉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处,称为生理缩复环。
2.子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为2—3cm,初产妇比经产妇稍长。临产后由于宫缩的牵拉及宫缩时前羊水囊对子宫颈的压力,宫颈内口先扩张,随后宫颈管道逐渐变短消失展平。初产妇一般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口后扩张,经产妇的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口扩张同时进行。
(2)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只能容一指尖,而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缩复,以及前羊膜囊对宫颈压迫,协助扩张宫颈口。胎膜多在宫颈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直接对宫颈的压迫,扩张宫颈口的作用更明显。随着产程的进展,子宫口从指尖宽逐渐扩大直至lOcm,使妊娠足月的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及会阴的变化
临产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和扩张**,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筒状,**前壁短后壁长,**外口开向前上方,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会阴被胎先露扩张和肛提肌向下及两侧扩展而变薄,使5厘米厚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胎儿娩出。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和有无畸形。
(一)胎儿大小
1.胎头颅骨
胎头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胎头前部菱形的称为前囟,前囟也称为大囟门。后部三角形的称为后囟,后囟也称为小囟门。颅缝与囟门均有软组织覆盖,使骨板有一定活动余地,使胎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分娩过称中,通过颅缝轻度的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2.胎头径线
(1)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临床以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一般足月妊娠时平均值约为9.3cm。
(2)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11.3cm。
(3)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5厘米,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
(4)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1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