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降段可见边缘整齐的局限性狭窄
十二指肠溃疡
1.概述
(1)解剖生理:胃与十二指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胃位于上腹部,为一弧形囊状器官,上有贲门与食管相连,下为幽门与十二指肠衔接。胃的4/5在中线左侧呈弧形凸出,为胃大弯;1/5在中线右侧与大弯相应处,向内凹陷为胃小弯。胃分胃底、胃体和幽门窦三部。胃壁从外向里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十二指肠续自胃幽门,下接空肠,长约25cm,呈“G”形紧紧围绕胰腺头,十二指肠分四部:第一部为球部,较短易活动,为十二指肠溃疡之好发部位;第二部称降部,呈锐角下降与胰头紧贴,胆总管与胰管开口于此;第三部称横部,自降部经椎体前向左横行于腹膜后,第四部为升部,先向上后向前下降与空肠连接。十二指肠除接受胆汁与胰液外,其粘膜腺体能分泌多种消化酶,以消化分解食物。食物进入胃内作短暂停留后,胃的蠕动将食物研磨成半液体状态,并与唾液搅混合,形成食糜,再逐渐排送到十二指肠和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吸收。
(2)病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病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为胃酸分泌过多,主要因胃体体腺分泌过多酸性液体。其二,精神神经因素,工作高度紧张,精神受**,忧伤过度等引起。
(3)临床表现:
①节律性疼痛。于剑突下常有规律性疼痛,伴烧灼或刺痛感觉,十二指肠的疼部部位稍偏右。胃溃疡的疼痛规律为:进食——疼痛——缓解(食后1~2小时食物**使胃酸升高,即感疼痛,直到胃排空,胃酸分泌减少,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沾疡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十二指肠沾疡病,胃酸分泌较主,进食后胃酸被中和,痛即缓解,食后2~4小时食物排空,酸度仍高,再出现疼痛,持续至下次进食)。
②消瘦乏力。进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使病人限制了进食,同时消化与代谢功能相应紊乱,体重逐渐下降,精神疲乏,体力不支。
③呕吐。溃疡病急性发作时,幽门痉挛引起呕吐。如吐出隔宿食物为幽门梗阻之特点,此外,尚有反酸与暖气。
④出血。当溃疡侵及血管时,即有出血现象,少量出血时,混于粪便中,肉眼难以观察,常被忽视,直至黑便、柏油样便出现,才被注意。出血量大时有呕血,提示较大血管糜烂溃破,应迅速送医院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症,最初均由内科药物治疗,若正规系统的内科治疗后,效果不显著,或并发穿孔、出血、梗阻、恶变等情况应转外科手术治疗,一般施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Ⅰ式或Billroth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