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DIC的特征:凝血功能失常
DIC的主要形态学变化:广泛微血栓形成
DIC的临床特点:四大改变(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DIC是病理过程
二。DIC的分期
1.高凝期
特点:凝血系统激活,Ⅱa??
表现:血液凝固性??(高凝),微血栓形成
2.消耗性低凝期
特点:凝血物质减少,纤溶系统激活
表现:血液凝固性??(低凝) ,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近期
特点:纤溶酶?? ?? ??,FDP ??
表现:血液凝固性?? ?? ?? ,出血加重
三。DIC的分型
1.按发生速度分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2. 按代偿情况分型
代偿型 失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
凝血因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消耗<生成
DIC程度 轻 急,重 慢性,恢复期
症状 不明显 典型 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第二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一)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
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Ia)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
2.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与凝血因子的结合、释放颗粒内容物,加速凝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