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江苏。霜降后采挖,晒干。性状特点: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略软而实,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成分:根住含靛蓝、靛玉红。另含氨基酸、多糖、苷类、β-谷甾醇。理化鉴别:根水煎液紫外灯光下显蓝色荧光。(来源、根头部和断面特征、主成分常考)
地榆 来源于蔷薇科植物地榆及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性状特点:地榆根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棕色至暗棕紫色。质硬脆,折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气微,味苦而涩。长叶地榆韧皮部有众多黄白色至黄棕色絮状纤维。显微特点:地榆韧皮部偶有单个纤维散在;长叶地榆皮部有众多单个或成束的非木化纤维。成分:主含鞣质。另含三萜类及其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理化鉴别:检查鞣质和三萜皂苷。(两种地榆来源、性状、组织上的主要区别、主要成分常考)
苦参 来源于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支。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切断面黄白色,有的可见同心性轮环纹。气微,味极苦。成分:根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尚含多种黄酮类成分。生物碱及黄酮类均为活性成分。(成分和有效成分常考)
山豆根 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性状特点: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其下着生根数条。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味极苦,有豆腥气。
葛根 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及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药材习称粉葛。性状特点:野葛根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片。切面粗糙,纤维性较强。质轻松。粉葛纤维性较弱。质坚硬而重,富粉性。成分:含黄酮类物质,主要为:黄豆苷、黄豆苷元及葛根素。(两种葛根的性状区别和成分类型常考)
甘草 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胀果干草和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和甘肃。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晒干。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性状特点: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等,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有裂隙,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而特殊。胀果甘草木质粗壮,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粉性小。光果甘草质较坚硬,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饮片 切面显“菊花心”。显微特点:甘草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 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细胞中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束间形成层不明显。导管常单个或2~3个成群。射线明显,韧皮射线常弯曲,有裂隙。根茎有髓。粉末晶鞘纤维较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并可见形状不一的棕色块状物。成分:含皂苷,为三萜类化合物:如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18β-甘草次酸。尚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甘草甜素有解毒、抗炎、抗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作用。甘草酸有抗炎、镇咳、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镇痉、抗溃疡作用的主要成分。理化鉴别:采用薄层色普法。检查: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不得过千万分**;五氯硝基苯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黄芪检查与甘草相同)。含量测定:《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规定,本品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
附注:伪品,甘草商品中常混有一种“苦甘草”,为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又名苦豆根。与甘草不同处是:气微,味极苦。(各部位均可出题,常考。)
黄芪 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性状特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断面纤维性,显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显微特点:根横切面栓内层为厚角细胞。韧皮部纤维束与筛管**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管状木栓组织。薄壁细胞中不含草酸钙方晶。粉末韧皮纤维细长,壁厚。石细胞较少。导管为具缘纹孔或网纹。成分:含皂苷类。主为黄芪甲苷,并含乙苷和丙苷等;黄酮类成分及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等。(产地、气味、成分类型和主成分常考,并注意黄芪与甘草在药材表面颜色、气味;显微的组织、粉末;成分类型和主成分的异同点)
附注:伪品,(1)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在安徽、江苏等地称“土黄芪”。气微,味淡。粉末中有晶纤维;(2)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欧蜀葵、及蜀葵的根。气微,味淡,因富含黏液而嚼之有黏滑感,可与区别。
远志 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细密而深陷的横皱纹及裂纹。气微,味苦、微辛,有刺喉感。以条粗、肉厚、皮细者为佳。成分:含多种三萜类皂苷,主要有远志皂苷a、b、d、e、f、g 。皂苷以皮部含量最多。(远志的表面、气味、成分常考。)⑧ b17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8)
北京药大学 陈玉婷
本讲三个药材均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的根。药材气味、组织构造、成分类型上均有相同之处;但原植物、产地、加工、性状特征、化学成分上又有明显区别,常考;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和被检查或被测定成分以及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点要记。
人参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栽培者称“圆参”,野生者称“山参”.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
加工:圆参:①生晒参: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如不去须根晒干或烘干,则称“全须生晒参”。②红参: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③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的人参,称“冻干参”或“活性参”。山参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状特点:生晒参——主根(体)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灰黄色,有断续的横粗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腿)2~3条,着生多数细长须根(全须生晒参),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顶端根茎(习称“芦头”),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习称“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红参——表面红棕色,半透明,折断面平坦,角质样。生晒山参——主根短粗,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型或圆柱型;表面灰黄色,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须根细长,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习称“雁脖芦”,上部具密集的茎痕,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艼”)。(圆参与山参的比较应注意芦、芦碗、艼、体、纹、腿、须、珍珠疙瘩的区别。)饮片——生晒参片面类白色,可见一个棕色或淡棕色环纹(形成层环),其外侧可见1~2轮明显的棕红色小点(树脂道);红参片面红棕色或深红色,角质状,半透明,质硬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