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一)铁缺乏症的概念:缺铁首先引起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缺铁,最后发生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
(二)铁代谢:来源-吸收-转运-分布-储存-排泄
1.来源 ①食物:动物肉,血,肝脏,木耳,紫菜,香菇;②内源性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内铁的再利用。素食者易发生贫血。
2.吸收 肉类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食物中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胃切除者,消化道疾患者易发生贫血。
3.转运 借助于转(运)铁蛋白,生理状态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总铁结合力: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运)铁蛋白。未饱和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浆铁除以总铁结合力。
4.分布和贮存 血红蛋白铁约占67%,肌红蛋白铁约占3.5%,贮存铁29.2%。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储存铁缺乏是缺铁最直接的诊断依据。
5.排泄 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正常每天排铁0.5~1.5mg。女性每次月经失铁约20~40mg。(正常人每天食物中含铁量l0~15mg)慢性失血者易发生贫血。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1.摄入不足:主要见于素食者;需要量增加:小儿生长发育期及妊娠和哺乳妇女。
2.慢性失血 主要见于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
3.吸收不良 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四)临床表现 除有贫血的临床表现外,尚有因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临床表现。常见表现有黏膜损害,有口角炎、舌炎、咽下困难以及皮肤干燥、毛发枯、反甲等,还可出现嗜异食癖。
(五)实验室检查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