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的基础知识
中药学部分基本知识
中药诊治疾病通常是按理、法、方、药四个程序进行的。所谓"理"就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所谓"法、方、药"就是根据辩证来确定的治法、组方用药。所以,常说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而中药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为此,就中药学部分基本知识介绍如下。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几个方面来认识的。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用以表示药物的基本性能的。药物的性味,一方面靠人的味觉和嗅觉来辨认,另一方面是根据临订治疗中客观的反映出来的效果确定的。
1.四气
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凉四种属性。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凉,与寒同类而次于寒;温,与热同类而次于热。四气按阴、阳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此外,还有一类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称为平性药,这些药物偏寒偏热不甚明显,故来单独称为一气。所以,总起来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一般来说,寒凉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用以治疗热症、阴证;温热药多具温阳、散寒,救逆等功效,用以治疗寒证,阴症。平性药物对寒证或热症都可配用。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此外还有淡味药。一般认为淡附于甘,故不称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功效。而味相似的药其功效往往有相同之处。
辛味:能发挥表邪败坏气活血止痛。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蓼,桂枝治风寒表证;桑叶、菊花治风热表证;木香、砂仁、川芎等行气活血止痛。
甘味:能补虚扶证,调和诸药,治疗虚证。甘味有甘寒与甘温之分。甘寒如无冬、麦冬等;甘温如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等。
酸味:能收敛固涩,治疗遗精、盗汗、遗尿、久泻等。如五味子敛汗,诃子止泻,金樱子涩精等。
苦味: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治疗热症和湿热症如黄连、黄芪、黄芩、栀子、黄柏等。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等功效。用于治疗痰核、瘰疠及大便燥结等症。如海藻,昆布、芒硝、牡蛎等。
淡味:能渗湿利水、治疗浮肿、腹水、小便不利等。如茯苓、薏苡仁、通草、滑石等。
每种药物都有气和味,两者必须综合应用。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