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的又一表现。表明药物作用的趋势。药物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升举提陷,下降平逆,上行发散,下行泄利等作用,可以调整病势下陷或上逆之偏。一般向上向外的作用称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沉降。如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属于升浮药;肯有清热、泻下、利水、降逆,潜阳等作用的药物称为沉降药。
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又与性味、炮制、配伍用药等密相关。
(三)归经
中药归经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肌体的选择性作用而归纳而成的。
归经包括着趋向和归属两个含义。可以理解为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作用范围和选择作用的高度概念。祖国医学认为,每一证候都是脏腑,经络发病的表现。任何病证均可辩证分抑认定其发病的脏腑部位,故将治疗某脏腑,经络病证的药物归入某经。如黄连可泻心火,除心烦故归心经。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入肺经等。
(四)有毒与无毒
药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治疗疾病,对人体有利;另一方面它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用之不当,可伤害人本。中医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并提出"大毒治病,十击其六;常毒治病,十击其七;小毒治病十击其八;无毒治病,十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原则。
二.部分常用中药介绍
(一)解表药
1.麻黄:麻黄科植物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量:2~9g。
2.桂枝: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用量:3~9g
3.辛夷: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功能;散风寒,通鼻窍。
用量:3~9g。外用适量。
4.羌活: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能:散寒、社风,除湿、止痛。
用量:3~9g。
5.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功能:社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量:1~3g。不宜与藜芦合用。入煎剂宜后下。
6.防风:伞形科值物防风的干燥根。
功能:解表社风,胜湿,止痉。
用量:4.5~9g .
7.苍耳子:菊科植物苍耳子的干燥或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功能:散风除湿,通鼻窍。
用量:3~9g
8.紫苏(紫苏叶):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用量:5~ 9g
附:紫苏梗:唇形科植物的干燥茎。
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用量:5~ 9g
9.薄荷:唇形科植物的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功能: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用量:3~6g
10.香薷: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功能:发汗解表,和中利湿。
用量:3~9g
11.蝉蜕:蝉蜕科动物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功能:散风除湿,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用量:3~6g
12.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用量:5~ 9g
13.菊花: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三除菊"、"贡菊"、"杭菊"。
功能:荼风清热,平肝明目。
用量:5~ 9g
14.葛根: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用量:9~15g
15.柴胡:伞形科植物柴胡功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此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南柴胡"。
功能: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用量:3~9g
16.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功能: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用量: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