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单元 水肿
细目一:概述
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
1.水肿的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已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水肿的病机要点,肺、脾、肾与水肿的关系
水肿的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
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属实,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阴水失治、误治,损伤脾肾,可转化成阴水;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阴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此外,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二、因风邪、湿毒、水湿、湿热、饮食、劳欲等因素导致水肿的病因病理
1.风邪: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2.湿毒: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湿毒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4.饮食: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另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或饮食失于调摄,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转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
5.久病劳欲: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或因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