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患儿起病急骤,高热甚至超高热,反复惊厥,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临床按其主要表现分为3型:
1.休克型 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
2.脑型 又称呼吸衰竭型。以缺氧、脑水肿、颅压增高、脑疝为主。
3.肺型
4.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或三型的表现。是最凶险的类型,病死率很高。
四、辅助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大便黏液脓血样,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从粪便标本中培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的证据。
在夏、秋季,对2~7岁小儿突然高热、伴有脑病或中毒性休克者应疑为本病,立即做粪便检查。
五、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 阿米卡星、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疗程不短于5—7天。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防止脑水肿及呼吸衰竭
4.防止循环衰竭 扩容可用等张含钠液或5%右旋糖酐-40
六、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 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可清除毒素。
2.休克的护理
3.腹泻的护理
4.预防疾病的传播
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3次粪培养阴性止。在菌痢流行期间,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免疫期维持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