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考点汇总
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例等内容。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正文收集载药844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全书共21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著成这一巨著。全书共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7.《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中药部分包括总论1卷,药物26卷,附编1卷,索引2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引用古今文献约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该书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400年来对中药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
考点2:概述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效用,又称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等。总括之,此即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有效、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性状系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考点3:四气
1.含义: 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因此,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3.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4.具体表述:除寒、热、温、凉、平外,标以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6.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