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全口义齿颌位关系的确定及上 架
颌位关系记录是指用 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部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以便在这个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病人的正中 关系。
有天然牙列的正常 者,正中 位位于正中关系位的前lmm的范围内或二位一致。当天然牙列缺失后,随之丧失了正中位,下颌没有牙列的支持和牙尖的锁结,下颌会向各种位置移动。常见下颔前伸和面部下l/3距离变短。上下颌关系的稳定参考位是正中关系位。因此要确定并记录在适宜面下1/3高度情况下的关节生理后位。颌位关系记录包括了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记录两部分。
一、垂直 位关系
确定垂直颌位关系即确定垂直距离。
垂直距离为天然牙列呈正中 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也就是面部下l/3的距离。牙列缺失和牙周组织吸收后,上下无牙颌形成的间隙名为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是借助上下 托实现的。 托由基托和 堤两部分组成。 托有上下 托之分,上下 托间以 平面相接触。
1.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1)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 间隙的方法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2)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两眼平视,将测量的瞳孔至口裂的距离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3)面部外形观察法 天然牙列存在并且咬在正中 位时,上下唇呈自然接触闭合,口裂约呈平直状。口角不下垂,鼻唇沟和颏唇沟的深度合宜,面部下1/3与面部的比例是协调的,选种面部外形资料用作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上述三种方法需在临床上参考使用,如果患者有拔牙前咬合位垂直距离的记录。则可作为无牙颌修复时确定垂直距离的较好的参考。
2.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1)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大 表现为面部下1/3距离增大,上下唇张开、勉强闭合上下唇时,颏唇沟变浅,颏部皮肤呈皱缩状,肌肉张力增加,容易出现肌肉疲劳感。可使牙槽嵴经常处于受压状态,久之可使牙槽嵴因受压而加速吸收。在说话和进食时可出现后牙相撞声,义齿容易出现脱位。
(2)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小 表现为面部下1/3的距离减小,唇红部显窄,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颏部前突。全口义齿戴入口中,看上去患者像没戴义齿似的。息止 间隙偏大,咀嚼时用力较大,而咀嚼效能较低。
二、水平 位关系
确定水平颌位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正中关系位指下颌髁突位于关节凹居中,而不受限的生理后位。只有在这个位置,患者才觉得颞下领关节不紧张、舒适、咀嚼肌力大,咀嚼效能也高。
为无牙颌患者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方法很多,一般归纳为以下三类:
1.哥特式弓(Gothic arch)描记法 哥特式弓描记法即确定颌位关系时于上下 托前方各装一约2mm长的柄,分别有一与之垂直的描记针,和与针相对的盘。下颌前伸,侧向运动时,描记针在描记盘上描绘出近似"∧"形的图形,也就是当描记针指向该图形顶点时下颌恰好处于正中关系位。
2.直接咬合法 直接咬合法是指利用 堤及 间记录材料,嘱患者下颌后退并直接咬合在一起的方法。无牙颌患者下颌有习惯性前伸,需要采取下述方法帮助患者下颌退回至正中关系位并咬合在一起。
(1)卷舌后舔法 嘱患者将口张小些,舌尖卷向后上舔抵上 托后缘处的蜡球,然后慢慢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当舌卷向后上方舔抵蜡球时,舌向后上方牵拉舌骨,舌骨连带舌骨肌牵拉下颌后退,这样就使髁突处于其生理后位。
(2)吞咽咬合法 嘱患者吞咽唾液的同时咬合至合适的垂直距离,也可以在吞咽过程中,医生以手轻推患者颏部向后,帮助下颌退回生理后位。在吞咽过程中,下颌升肌有固定下颌于正中关系位的作用。因此采用吞咽咬合结合下颌受推力回退,较容易达到下颌处于其生理后位。
(3)后牙咬合法 将上 托就位,置两食指于下颌牙槽嵴的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处,嘱患者轻咬几下,直到患者觉得咬合时能用上力量时,将粘有烤软蜡卷的下 托就位于口中,仍旧先试咬医生食指,食指滑向 堤的颊侧,上下 托就接触于下颌处于其生理后位。咬合时,颞肌、咬肌、翼内肌同时收缩,牵引下颌向后上方移动,可使髁突回到正中关系位。
3.肌监控仪法 通过贴在耳垂前方上下约4cm2范围的皮肤电极作用于三叉神经运动支,使咀嚼肌有节律地收缩,可使肌肉解除疲劳和紧张,处于自然状况。对于长期全口无牙并有不良咬合习惯者,经过肌监控仪治疗,再用直接咬合法,可使下颌自然地退至生理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