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要抓紧时间复习了,很多考生都说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不知道复习什么?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氧和二氧化碳,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其特点:顺浓度差;不耗能;不需外力帮助。如: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2)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异性如葡萄糖载体只能转运葡萄糖、饱和现象、竞争抑制);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K+、Na、Ca2+、Cl-等,由激素等化学物质控制的,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由膜两侧电位差决定的称电压依从性通道。其特点:被转动的物质为小分子和离子;中介物为通道Pr、载体Pr;顺电位差,不直接耗能。
(3)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内生物泵的主动耗能作用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细胞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其特点:转运的物质为水溶性的;中介物为泵Pr;逆电位差,耗能。钠泵活动生理意义:维持膜内外钠钾的不均匀分布;建立势能贮备;细胞内的高钾是细胞代谢反应的必需条件;细胞外高钠对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和阈值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兴奋性是引起反应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强度称为阈值。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阈值越大,其兴奋性就越低。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其产生原理:细胞内外种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主要是K离子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其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
锋电位的上升支主要是由于Na离子大量、快速内流,形成Na离子平衡电位;下降支主要是由于K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3)极化: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
去极化:细胞膜内正电荷增加,静息电位减少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细胞膜内负电荷增加,静息电位增大,这种细胞膜极化状态的加强称为超极化。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阈电位
(4)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不衰减性传导、全或无现象;双向性传导;具有瞬时性和极化反转。
3.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二、血液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意义: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又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意义:保证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血量:正常成人7-8%,即每千克体重70-80ml。血液包括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压积,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37-48%
(3)血浆是指在全血中加入抗凝剂经过离心后得到的上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清是指全血自然凝固而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浆渗透压来源:主要来自溶解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另一部分来自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血浆蛋白质。
生理作用:晶体渗透压720-797KPa1)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的作用。:进降低,进入红细胞内水分增多,致使红细胞膨胀、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而出现溶血,增高,皱缩。胶体渗透压2)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交换以及维持血容量。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3.33KPa
2.血细胞
红细胞:成年男子(4.0-5.5)×1012/L成年女子(3.5-5.0)×1012/L血红蛋白含量男为120-160g/L,女110-150
生理作用: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具有缓冲作用
白细胞:成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0.5-5%,嗜碱性粒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1-8%。生理作用:吞噬细胞与细菌,参与特异性免疫。中性粒有非特性吞噬能力,主要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的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是人体急性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单核细胞在转变为巨噬细胞后,能吞噬清除较难杀灭的在细胞内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和衰老受损的细胞;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能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嗜碱性能产生释放肝素、组织胺、过敏反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抑制过敏反应,杀伤蠕虫,淋巴细胞构成机体重要防御系统,T参与细胞免疫,B参与体液免疫
血小板:成人(100-300)×109/L
生理作用:1)参与生理止血2)促进凝血3)维持毛细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3.血型: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特异性凝集原的种类来分型。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者为A型血,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无A、B凝集原者为O型血。
三、血液循环
1.心脏生理
(1)心律:是指心跳频率,简称心律。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心室容积压力瓣膜的开启血流
二尖瓣半月瓣
等容收缩期不变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关无
快速射血期缩小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开心室→主A
减慢射血期缩小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开心室→主A
(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60-80ml。心输出量:一侧心室一分钟**入动脉的血量。影响因素:a)影响搏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b)心律
(4)窦房结、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窦房结: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3期复极化;4期自动去极化
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4期静息电位
(5)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特点:自动节律性: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房室交界次之,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最低,故把窦房结称为心的起搏点。传导性:房、室内的传导速度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兴奋性:有效不应期较长。收缩性:不发生强直收缩;“全或无”式的收缩;依赖外源性Ca2+
2.血管生理: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足够的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所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的基本因素;影响因素:1)搏出量:当搏出量增加而心律和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时,血压的变化主要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加大。收缩压高低主要反应每搏输出量多少。2)心律:减慢,舒张压降低;3)外周阻力:心律不变时,舒张压高低主要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血管收缩药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积,使血压回升;5)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老年人或动脉硬化者可出现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同时伴有小动脉硬化,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升高。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律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结果使升高的血压回降,称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下降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结果使升高的血压升高为升压效应;此反射对血压的调节具有双向作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2)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为强心急救药)
四、呼吸
1.肺的通气功能
(1)呼吸的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过程,称为呼吸。由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三具环节组成。
(2)胸膜腔内压及其生理意义
特点:胸膜腔是一密闭的潜在腔隙,没有气体,只有少量浆液。
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习惯上称胸膜腔负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吸气负压增大,呼气负压减少)
生理意义:a)胸膜腔负压的牵拉作用使肺总处于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大。b)胸膜腔负压加大了胸膜腔内一些管道内外压力差,从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男约为3500ml,女2500ml。时间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在一定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人第1、2、3秒末应分别呼出其肺活量的83%、96%、99%,其中第一秒末意义最大。
(4)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分为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正常成人安静时肺通气量约为6-8L,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增达70L。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无效腔气量是停留在呼吸道内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ML,安静时肺泡通气量约为4.2L,相当于肺通气量的70%。
2.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1)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称肺换气。交换结果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换为组织换气。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氧:氧合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五、消化和吸收
1.胃内消化
(1)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性质:无色的酸性液体,PH0.9-1.5;正常分泌1.5-2.5L;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作用:a)盐酸又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3)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b)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月示、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最适PH2.0。c)内因子壁C分泌:保护B12,促进B12的吸收。d)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具有润滑作用,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还参与形成胃粘液屏障,保护胃粘膜细胞,抵御H+的侵蚀和胃蛋白酶消化。
(2)胃的运动方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胃所特有),蠕动;胃排空速度:糖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小时。
2.小肠内消化
(1)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胰液的主要成分:水,无机物(碳酸氢盐),有机物(各种消化酶)PH7.8-8.4,正常人每日分泌量1-2L;作用: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提供适宜的PH环境。2)各种消化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胰脂肪酶消化脂肪,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消化蛋白质等等。胆汁的主要成分:水,有机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无机成分(钠、钾、钙、碳酸氢盐等)作用:1)乳化脂肪。2)帮助脂肪的吸收。3)胆汁在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吸收的同时也促进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4)胆盐可直接**肝细胞分泌胆汁。胰液是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2)小肠的运动方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特有),蠕动
3.吸收: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地位:小肠有巨大吸收面积;食糜在此内的分子小,在此停留时间长;绒毛具有特殊结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4.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道活动,使消化腺的分泌减少,但却使回盲括约肌、**内括约肌紧张性加强。副交感神经对消化活动的主要作用:使消化管运动加强,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多
(2)促胃液素对消化活动的主要作用:可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同时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六、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清晨空腹;平卧;清醒、安静,精神安宁;室温保持在20-25℃之间。正常值:与正常均值相差±10%~±15%。临床意义: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2.体温
(1)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生理变异
体温是指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正常值:直肠36.9~37.9℃口腔36.7~37.7℃腋窝36.0~37.4℃生理变异:a)昼夜变化凌晨2点至清晨6时体温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b)性别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同龄男性。月经前期较高,排卵日最低,月经后期处于较低水平。c)年龄幼儿>成人>老人
(2)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肝为主)和脑运动时--骨骼肌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和对流;蒸发。
七、肾脏的排泄功能
1.尿量
尿量的正常值:正常成人每昼夜的尿量一般在1000-2000ml之间。
尿量长期保持在每昼夜超过2500ml,则称为多尿。24小时尿量少于500(400)ml称为少尿。24小时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尿的生成过程
(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步骤:a)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b)肾小管和**管对原尿的选择性重吸收;c)肾小管和**管的分泌和排泄,最终生成终尿。
(2)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125ml/分。
3.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不大。)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b)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率↑→尿量增多。如静脉输注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多。
(c)囊内压↑→有效滤过率↓
2)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通透性↑→蛋白尿、血尿面积↓→有效滤过率↓→尿↓
3)肾血浆流量与有效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2)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增加,渗透压就会增高,水重吸收减少,形成多尿。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如静脉滴注20%甘露醇溶液。
八、神经系统的功能
1.反射
(1)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5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馈的概念;正反馈和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概念: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正反馈是一个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要是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完成。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都属于正反馈。
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有滞后性,是维持机体功能活动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3)反射中枢: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过程
概念: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相接触并发生功能性联系的部位。
传递过程是一个电-化学-电的传递:突触前膜兴奋→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小泡释放递质→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电位→兴奋或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特征是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产生的机制是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Na+通透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特征是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产生的机制主要是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
(4)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A单向传递。B突触延搁。C总和。D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E兴奋节律的改变。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特异投射系统主要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此称为牵张反射。
类型:①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临床上用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②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2)小脑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这主要是前庭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也称古小脑。病变平衡失调站立不稳
②调节肌紧张。这主要是旧小脑也就是脊髓小脑的功能。病变肌紧张减弱,动作无力
③协调随意运动。这是新小脑也就是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及皮层小脑的功能。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
4.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与受体
主要递质:乙酸胆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N的节后和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小部分交感神经蕞后纤维,以及身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而发挥生理效应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M(瞳孔括约肌、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收缩,胃肠、胆管、膀胱的括约肌舒张,心活动抑制,消化腺、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效应,阿托品为阻断剂)和N(筒箭毒为阻断剂);肾上腺素受体α(使扩瞳肌收缩,血管,子宫平滑肌收缩,但使小肠平滑肌舒张,酚妥拉明)和β(冠状血管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支气管、小肠和子宫平滑肌均舒张。心得安)
5.脑的高级功能
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意义:概念: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对环境的高度完善的适应性。
九、内分泌
1.垂体的功能
(1)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A促进生长作用:GH能诱导肝、肌肉、肾、心和肺等组织产生生长激素介质,它能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所以人幼年时期缺乏GH将患侏儒症;如果GH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人成年后GH分泌过多即患肢端肥大症。
B促进代谢作用主:GH可通过SM促进氨基酸进入软骨、骨、肌肉、肝、肾、心、肺、肠、脑及皮肤等组织的细胞,加速蛋白质合成;GH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GH抑制外周组织摄取与利用葡萄糖,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水平。
(2)促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素,黄体生成素
2.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A对代谢的影响: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O2量、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增加;加速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大剂量促进蛋白质分解。B影响生长发育促进组织的分化和成熟,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婴幼儿甲低时,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其他作用:使心跳加快加强,心排出量增加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A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糖异生,减少糖利用,升高血糖;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B水盐代谢;轻度“保钠排钾”作用,促进水的排泄;C对血细胞的影响:可使血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增加,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D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增加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E对骨肠及肺的影响: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原分泌,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F神经系统: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G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4.胰岛素生理作用:A胰岛素可加速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和肝糖元分解,降低血糖;是降低血糖的激素。B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合成C促进血钾进入细胞。
如果您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自己没有信心,建议您报(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笔试)协议通关班),协议通关班合格率在97.2%以上,赠送纸质版资料,赠送密卷押题三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