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四章气血津液
1.气的概念
气是①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的形体构成,实际上是以“气”为其基本的物质基础“气聚则形成,气散则行亡”
②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气具有活动力很强的不断运行着的特性。
2.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来源于①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肾—藏精功能)
②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脾胃–运化功能&受纳功能)
③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肺–呼吸功能&肾–纳气功能)
人体的气的生成,是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上面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的。
因此,从气的来源和生成来看,除与ⅰ先天禀赋ⅱ后天饮食营养ⅲ自然环境有关外,均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此外,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其重要。“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人受气于谷”
①人必须以来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完全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后天)
②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先天)
3.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是指对以下方面起着推动和激发的作用。
⒈人体的生长发育
2.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血的生成和运行
4.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②温煦作用。“气主煦之”,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1.维持人体体温恒定
2.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3.血和津液的正常循环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③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卫护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气必虚”是指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
④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1.固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律地排泄
3.固摄**
⑤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1.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气、血、津液等。
2.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
3.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
所以,气化作用的过程,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①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
②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③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升清排浊。
所以,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其表现形式:
①气机不畅,气的升降出入受到阻碍
②气滞,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③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④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⑤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⑥气结或气郁,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甚则气闭。
5.气的分布与分类
|
元气 |
宗气 |
营气 |
卫气 |
定义 |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又称“原气”,“真气”。 |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又称“荣气”。 营与血关系密切,故“营血”并称。 营属阴,卫属阳,称为“营阴”。 |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又称为“卫阳”。
|
生成 |
元气来源于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之精的充养。 元气根于肾,“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元气盛衰,与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先天之精(主)+后天之精 |
宗气是以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生成。 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和肺呼吸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清气+水谷精气 |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气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主要成分。“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营气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营气=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 |
卫气,主要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在肺的作用下,其中性猛而最富活力的部分所化生。 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是说它的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 |
分布 |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 |
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
与血同行,循脉上下,环周不休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
功能 |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① 走息道以行呼吸 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② 贯心脉以行气血 ①气血的运行②肢体的寒温③活动能力④视听的感觉能力⑤心搏的强弱⑥心搏的节律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①化生血液 ②营养全身。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
①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③调控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
失常 |
① 先天禀赋不足 ② 后天失养 ③ 久病损耗元气 都会出现元气虚衰的各种病变。 |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和心搏的节律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区别:①是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④概而言之,即营属阴,卫属阳。可见营卫二气在性质、分布、功能上均有一定区别。 |
营卫之间的运行必学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①腠理开合、②正常的体温、③“昼精而夜寐”,④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
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但“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它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
*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中医学中“气”还有性质、功能、气候等多种含义,这些“气”的含义都与本章所论述的人体之气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
①将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
②将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
③将中药的四种性质称为“四气”,
④将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为“正气”
⑤将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称作“六气”
5.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若因某些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
6.血的生成
①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ⅰ脾胃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充分说明了脾和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ⅱ营气和肺(心肺)
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
*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肺化生血液的作用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
②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而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精血同源”
因此,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血液的化生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运化功能2.心-主血,肺3.肾-藏精
7.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的功能。
⑴濡养作用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血主濡之”是对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的概括。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必须依赖于血所提供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面色的红润、
②肌肉的丰满和壮实、
③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
④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等。
⑵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人体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血的运行
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单选)和温煦作用。
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逸出脉外,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和脉管具有“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
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①推动作用
②固摄作用
③温煦作用
④脉道通利
因此,血液的循环的正常运行,依赖于
①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②肺(宣发和朝会百脉)
③肝(疏泄和藏血)
④脾(统血)等脏器的生理功能是否协调平衡。
9.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⑴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①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
②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③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
④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的津液生成过程。
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单选)、小肠、大肠(中下焦)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
由于胃肠中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必须通过脾气的运化才能成为津液并布散全身,所以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⑵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转输)、肺(宣发肃降)、肾(蒸腾气化)、和三焦(通道)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统属于“脾气散精”的功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一方面,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
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将津液“以灌四傍”,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为“通调水道”)
输布:肺通过宣发,将津液向全身体表,以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故说肺“输精于皮毛”
排泄:肺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好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
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肾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
输布: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和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
排泄:全身的津液,最好亦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故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
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三焦者,决渎之官”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
10.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与液的共同: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津与液的区别: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津与液的关系:津液可以相互转化。
11.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滋润和濡养两个方面。如,
①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津)
②注入各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液)
③输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能滋润和保护鼻、目、口、耳等官窍,(津)
④渗注骨的津液,具有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液)
⑤渗入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
⑥流入关节的津液,具有滋润骨节屈伸等等。(七版)(液)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12.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13.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的说,即是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气化作用)
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推动作用)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血能载气),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能养气)。
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此。
14.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生化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2.气能行(化)津
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
临床上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3.气能摄津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①推动和②气化作用。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③固摄作用。
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4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是“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
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的郁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
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而导致变证。
15.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在病理上,是“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生理基础。
如果您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自己没有信心,建议您报(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协议通关班),协议通关班合格率在97.2%以上,赠送纸质版资料,赠送密卷押题三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