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医培训 考试题库 查分 专题 证件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爱医考试 >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3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3

2014-07-25 10:22阅读: 来源:文都网校责任编辑:爱医培训
[导读]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三章藏象 1.藏象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三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载《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

①不与水谷直接接触(非腑)

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非腑非脏)

③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非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即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2.藏象学说的形成

①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①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②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的名称相同,但在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不完全相同。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

3.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①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脏与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

ⅰ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

ⅱ经络循行路线的相互络属;

ⅲ某一脏与某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②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③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4.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述的。

心者,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生之本,神之变也;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5.五脏的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3、主宣发与肃降

脾的生理特性:1、喜燥而恶湿。

2、脾气主升

肝的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2、其气易亢易逆,主生发。

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肾的生理特性: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主蛰守位)

6.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1.主血脉

2.主神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

肺: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脾: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主升清

肝:1.主疏泄

2.主藏血

肾: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2.主水

3.主纳气

7.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诸血者,皆属于心”

(2)主脉:脉为血之府,①脉道的通利与否,②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心者,其充在血脉”和“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血液循环系统而言。

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十分关键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

所以,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主神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

广义之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气”

狭义之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在中医藏象中,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①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

②还与其主血脉功能,即生血和运血功能有一定关系。

*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为心所使也。”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血者,神气也。”“心藏脉,脉舍神”。

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8.心与形、窍、志、液、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2.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舌为心之窍,其理论依具有四:

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主舌”

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应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③舌主司味觉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④舌正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有赖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3.在志为喜

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从心主神志的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愁忧恐惧则伤心。”

4.在液为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汗为津液所化生,故又有“血汗同源”。

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心以其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

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天气通于肺。”

(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

一身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①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②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因此,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胃,肝),以及血的运行(心)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脾,肾),均可影响及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

2.主宣发和肃降

①“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

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外达于皮毛。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

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②“肃降”,即清肃,洁净,下降之意,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

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如果二者失调,则见肺气上逆、咳、喘之证。“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苦气上逆”

3.通调水道(主行水)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依赖于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

肺通调水道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宣发至全身,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经过至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故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对肺通调水道具有调节作用的生理功能的有:①肝的疏泄功能②肾的气化功能③脾的运化功能④腠理的开合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①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后再通过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②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10.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

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

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

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

2.在窍为鼻

鼻的嗅觉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

3.在志为忧(悲)

悲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应,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悲则气消。”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五脏化液……肺为涕。”

1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依赖于:

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②和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饮食物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2)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故,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脾裹学,温五脏”

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由于脾主升清,在习惯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其出血特点是: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

3.主升清(升清的内涵:即是指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即“脾气散精,上输于肺”)

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宜升则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2.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中气下陷证”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脾的升清和肺的宣发功能。

12.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主身之肌肉。”

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

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气的运化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

四肢的营养输送,全赖于清阳的升腾宣发。故有“清阳实四肢”(脾主运化和升清)、“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即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否正常。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应脾气功能的盛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3.在志为思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

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最主要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

1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气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肝气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气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气机(最根本)

肝的生理特点是: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方面:一是促进脾和胃正常的升降。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

(4)调畅情志:“百病生于气也。”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实际上是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

(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

(2)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

“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3)濡养肝及筋目: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4)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血不足时,可见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5)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肝者,凝血之本。”

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阴气主凝,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

因此,肝的调节血量功能,必须是藏血和疏泄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完成。“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的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肝主藏血关系到血液的贮藏和调节,故二者密切的关系就体现为气与血的和调。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之境,皆也。”“肝藏血,血舍魂。”

14.肝与形、窍、志、液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诸筋者,皆属于节。”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肝主身之筋膜”

老年人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动则容易疲劳,就是由于肝精肝血衰少,不能养筋之故。“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肝精肝血不足,筋不得濡养,还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征象。“血虚生风”

*又如邪热过盛,燔灼肝之筋脉,耗伤肝之精津,使筋不得滋养,也会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热极生风”

以上两者的治疗大多从肝着眼,“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志为怒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大怒伤肝:“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郁怒伤肝:“郁怒伤肝”

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

4.在液为泪

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1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中精气的来源有三:①先天之精②水谷之精③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

①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生之来,谓之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②后天之精来源于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人出生后,机体由脾胃的运化作用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

ⅱ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这一段论述,首先,明确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出生后随着肾精及肾气的不断充盈,产生天癸。

天癸,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入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天癸来至,女子月经来潮,男子出现排精现象,说明性器官已经成熟,具备了生殖能力。

其次,明确地指出了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即作为判断机体生发育和衰老的标志。

此外,对于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和防止衰老等,有普遍意义。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气也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的概念大致相同,故为脏腑之气中最重要者,称为脏腑之气的根本。

肾气也涵有阴阳两种成分:

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即促进“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

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无形化有形”。

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可称为元精或真精。肾气为肾精所化,与元气、真气的概念大致相同。

肾气所分化的肾阴称为元阴、真阴,肾阳称为元阳、真阳。“真”、“元”等。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尤其是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的病变,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之精、气、阴、阳,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者水藏,主津液。”

津液的代谢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但各脏腑之气必须在其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参与水液代谢,而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肾主水液。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从理论上来说,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16.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生骨髓。”“肾主身之骨髓。”“其充在骨”“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实际上是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生理功能的具体体现。

*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齿者,肾之标,骨之本”

齿的某些病变,还与手足阳明经(肠胃的生理功能)有关。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虽“发为血之余”,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说:“肾……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3.在志为恐

“恐伤肾”,“恐则气下”。“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4.在液为唾

唾,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

唾与涎,虽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体,但是二者有一定区别:

*涎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质地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

*唾为肾精所生,出自舌下,质地较稠厚,多从口中唾出。

故临床治疗口角流涎多从脾治,唾多频出多从肾治。

17.命门学说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如《灵枢》:“命门者,目也。”

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

1.关于命门的部位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说。

(2)两肾总号为命门说:

元·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

明·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此说首推明·赵献可。他在《医贯》中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也,名曰命门,是真君**,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

2.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1)主火--如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

(2)水火共主--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他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3)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即《难经》所谓的“肾间动气”。他在《医旨绪余》中指出:“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盖本于此。……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

18.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点是“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19.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相对于肝气升发,胆气以下降为顺

*古人认为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胆者,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是指胆汁的化生来源而言的。

*“土得木而达”,是以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又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因胆本身并①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②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20.胃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1.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2.主通降,以降为和

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主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胃不和则卧不安”

21.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

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2)泌别清浊:泌别清浊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①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②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这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

22.大肠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承接。除此以外,尚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

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排泄的作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

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

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肾主二便”

23.膀胱

膀胱又称“脬”,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

24.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必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故有“孤府”之称。“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气化失司是指①有关脏腑气机不利②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三焦者,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

(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是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的作用而已。

25.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1.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上焦主气的宣发和升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喻指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温病条辩》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

2.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

*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故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中焦如沤”

*《温病条辩》中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肝胆属中焦。《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但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肝又属下焦。

3.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是指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而言。

*《灵枢》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来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

*《温病条辩》中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

26.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

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

27.女子胞

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

①“天癸”的作用

②冲、任二脉的作用

③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综上所述,月经的来潮的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与全身的整体情况和精神状态有关。

从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来说,主要是心、肝、肾、和冲、任二脉的关系最为密切。

28脑

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

“头者,精明之府。”

1.眼的结构与脑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眼窠部位,分别滋养眼的各个组织。《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2.视觉的病理变化与脑的联系

“故邪中其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3.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的联系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脑、耳、目都在头部,脑之“不满”则可导致耳鸣、目眩以及精神委顿。

4.精神活动和脑的关系

“脑为元神之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5.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

“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

因此,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病,决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心主神明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29.心与肺的关系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30.心与脾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及血液运行方面。

31.心与肝的关系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

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32.心与肾的关系

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即“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之症候。

心的阴虚

33.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气的生成:

水液代谢:

34.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此为肝肺气机升降的特点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环节。

35.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肾为主水之脏(肾的蒸腾气化)。

病理上,因肺肾功能失调而致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呼吸运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相互资生:肺与肾之间的阴液是相互资生的。

36.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

37.肝与肾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

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

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有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③阴阳互滋互制:肝肾阴阳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滋养和相互制约的联系。肝肾阴阳之间互制互用维持了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

38.脾与肾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阳根于肾阳”

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39.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①心与小肠

②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

③脾与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脾胃的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脾宜生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病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④肝与胆

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同司疏泄: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

谋虑决断:“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从情志意识过程来看,谋虑后则必须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两者是密切联系。

⑤肾与膀胱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膀胱贮尿排尿功能,取决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固摄有权,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

40.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奇恒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虽大多没有自身所属的经脉(胆为六腑之一,故除外),但与奇经八脉有较多的联系,

而五脏及其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41.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而月经的产生,胎儿的孕育,都有赖于神的调控、气的推动和精血的充养。

心藏神,主行血化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藏血而为血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血;肾藏精,主生殖而为先天之本。因而皆与女子胞的功能密切相关。

42.五脏与脑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但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由心、肝、肺、脾、肾五脏主司,即所谓“五神脏”。说脑的功能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精气充盈,功能旺盛,才能化养五神并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脑病亦从五脏论治,其关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异常的病证,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与脑的病变,而应从五脏论治。

43.五脏与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又称“血脉”,以与经络系统中“经脉”的概念区别。脉的柔韧、舒缩以及血液的畅行,与五脏的功能皆有关。

另外,气候寒冷或暑热、情志过激、过度劳累及饮食失宜等,对心脏、脉管、心脉等均有不同的影响。

44.五脏与骨、髓

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精足则髓满骨充,骨骼发育健全,身体强壮。

髓,作为奇恒之腑,是指盛纳脊髓的脊髓腔。肾藏精,精化髓,肾精充足则脊髓得以充养。

由于肾精的充盛与五脏六腑之精是否充足有关,故骨与髓的发育与五脏精气也有密切的关系。

42.故生之来谓之精;月经之本:冲脉君主之官:心血之余:发神明之府:阴阳

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肾相傅之官:肺肝之余:胆汁血之府:脉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后天之本:脾将军之官:肝筋之余:爪肾之府;:腰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生之本:心肺之官:鼻骨之余:齿藏精之府:肾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身之本:精脾之官:口唇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胆

心有所忆谓之意;气之本:肺心之官:舌津液之府:膀胱

意之所存谓之志;妊养之本、阴脉之海:任脉传导之官:大肠孤府、中渎之府:三焦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罢极之本、凝血之本、经血之本:肝州都之官:膀胱元神之府:脑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诸阴之本:肾阴决渎之官:三焦孤脏:脾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诸阳之本:肾阳中正之官:胆生之来,谓之精。

仓廪之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人之根本:气

如果您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自己没有信心,建议您报(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协议通关班),协议通关班合格率在97.2%以上,赠送纸质版资料,赠送密卷押题三套卷。

添加爱医培训微信即可免费获得相关
专业考试题库一套,历年真题、章节
练习题、考试模拟题应有尽有!
手机/微信:17052762074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文都网校"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