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医培训 考试题库 查分 专题 证件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爱医考试 >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

2014-07-25 10:19阅读: 来源:文都网校责任编辑:爱医培训
[导读]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章** 1.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章**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表1-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空间(方位)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夏  温热  干燥   轻    清   明亮      化气  上升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浊   晦暗      成形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

2.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3.阴和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既对立又相互关联)

“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属于阳的功能,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属于阴的功能。

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而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

4.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的)的相对性。

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无限可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相互转化)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自然界)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衡状态,正常生理状态)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病理)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制约不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自然界)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根=互根互用)

“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得以固守于内。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昼不精,夜不瞑”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病理)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和血,兴奋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阴阳的消长平衡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

“阳消阴长”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

“皆消皆长”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

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阴阳皆消)

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阴阳皆长)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因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理)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极必反”,一般都表现在“物极”阶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自然)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功能与物质,精与气。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腹背四肢内外侧: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脏腑形体组织: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9.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

邪气亦可分为阴、阳。“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消长,制约)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制约)

“阴虚则热”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互根互用)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10.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

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2).概括疾病证候

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11.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止疾病的基本原则。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滋阴壮水,抑制阳亢火盛)

(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因为虚热)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扶阳益火,以消退阴盛)

(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因为虚寒)

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故实际上不止五味,但习惯上仍称为“五味”。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药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阴

         阳

药    性

       寒、凉

       热、温

五    味

       酸、苦、咸

       辛、甘(淡)

升降浮沉

       沉、降

       升、浮

1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13.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14.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比喻的脾的生理功能: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液③为气血生化之源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从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

15.事物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推演络绎法: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

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

肺属金,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

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此外,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    然    界

人    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五华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16.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生我”“生我”在《难经》中比喻为“母”为“子”的关系

“克我”“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联系起来,这样就把人体内外环境统一起来了。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临床常见“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

*子病及母,又称“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和不及。“木火刑金”。“土虚水侮”

总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由于五行生克规律不能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而五脏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也难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说明。《素问·玉机真藏论》已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故对于疾病的五脏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的束缚,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把握疾病的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

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

若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等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我们可以根据“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为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反之,“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五行学说还将色诊和脉诊结合起来,即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为顺,预后较好。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

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临床脏腑用药,除色味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要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掌握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调整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要依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切勿将其作为刻板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总之,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如果您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自己没有信心,建议您报(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协议通关班),协议通关班合格率在97.2%以上,赠送纸质版资料,赠送密卷押题三套卷。

添加爱医培训微信即可免费获得相关
专业考试题库一套,历年真题、章节
练习题、考试模拟题应有尽有!
手机/微信:17052762074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文都网校"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