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医培训 考试题库 查分 专题 证件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爱医考试 >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2014-07-25 10:10阅读: 来源:文都网校责任编辑:爱医培训
[导读]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章绪论 1.中医

  随着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参加考试的考生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很多考生们都在为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而发愁,在此为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搜集整理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章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2.《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3.《难经》汉代,秦越人所著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尤其对脉学有较祥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4.《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6.《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8.《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9.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字子和(张戴人)攻下派“邪去则正安”“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字东壁(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10.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11.明代李中梓“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

  12.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瘟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温病(瘟疫)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13.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14.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5.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16.中医学的唯物观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天地是生命的起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生命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

  17.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①“夫精者,身之本也。”(这种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精气是受于父母的精气,为“先天之精”。)

  ②“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

  ③人生下来之后,先天之精又要靠后天之精的培养和补充,才能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18.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

  ①“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②“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③“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9.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

  ①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

  ②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只有“积精全神”,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③人的精神意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心是主思维的器官。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20.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即物质(精、血气)与精神(神)的关系。

  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

  “血气者,人之神。”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

  “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21.疾病可知,又可防止

  致病:“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发病关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知可防止:“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预防:“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既病防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2.中医学的辨证观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内在联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精神意识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

  23中医治疗学也包含有辨证观点。主要表现在:

  *标本缓急“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

  *异法方宜“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但是,不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24.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

  25.整体观念: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26.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机体整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在生理方面: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种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整体观的体现)

  在病理方面:

  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在诊断方面:(整体与局部)

  *“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在治疗方面: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27.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

  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的脉象也有: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应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而因时制宜。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制宜)
 
  “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人能动的适应自然

  “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28.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①病变的部位②原因③性质④邪正关系

  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问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9.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在辨证论治的原则知道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同病异治”比如,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

  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

  如果您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够充分,对自己没有信心,建议您报(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笔试)协议通关班),协议通关班合格率在97.2%以上,赠送纸质版资料,赠送密卷押题三套卷。

添加爱医培训微信即可免费获得相关
专业考试题库一套,历年真题、章节
练习题、考试模拟题应有尽有!
手机/微信:17052762074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文都网校"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