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医培训 考试题库 查分 专题 证件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爱医考试 > 中医医师考试辅导 > 2016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

2016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

2016-09-23 11:02阅读: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爱医培训
[导读] 2016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   距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家千万不可松懈。 培训果/ 在此搜集整理了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 中的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液停聚证是指由于外感病因辨证/六淫,内伤七情,影响到肺

 

2016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

  距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家千万不可松懈。爱医培训/在此搜集整理了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复习资料——水液停聚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液停聚证是指由于外感病因辨证/六淫,内伤七情,影响到肺、脾、肾对水液进行正常的输布排泄所引起的疾饮、水肿等病证。水液停聚主要表现为痰、饮、水、湿四种,湿的表现类似于病因辨证/六淫湿邪的辨证,所以在这里着重介绍水肿与痰饮。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元代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这已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对水肿病进行辨证治疗的基础。

  (1)阳水

  发病较急,病程短,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来势迅速,小便短少,皮肤薄而光亮,常伴有恶风、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痛楚,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浮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院腹痞闷,纳呆食少,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病机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眼睑头面先肿,上半身肿甚为特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滥于肌肤而成水肿,故又称风水相搏证。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因此水肿先见眼睑头面,继而遍及全身;

  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如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

  如果水湿浸淫,脾阳被困,运化失职冰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其肿来势较缓,逐渐遍及全身。

  脾气被困,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沉重困倦,其他如院门纳呆,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常由于久病正虚房室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门腹胀,纳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s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并多兼脾肾阳虚为诊断要点。脾主运化水 湿,肾主水,由于久病正虚,劳倦内伤,导致脾肾阳气虚衰,致使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肿从足部和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 阳虚运化无权,病及中焦,健运失常,则脘门腹胀,纳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水湿内渍,则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则无火温煦, 则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为阳虚水停之象,灰滞为肾虚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证

  痰和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痰证是指水液凝聚,浓度较高,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 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因此,痰证的临床表现颇多,故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外感病因辨证/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产生痰证。前人认为痰属阳,饮属阴,痰因于热,饮因于湿,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风痰属肝,寒痰属肾,热痰属心,湿痰属脾,燥痰属肺,这是以五脏来分类的。常见的痰证有:

  (1)风痰证:是指痰盛而风动的证候。多由阴虚阳亢,风胜内动夹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胸胁满闷,喉中痰呜,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或见口眼(口呙)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舌红苔腻,脉弦细滑。

  病机分析:本证以眩晕,胸胁满问,突然仆倒,喉中痰鸣等风盛内动挟痰为特点。风盛夹痰上扰,闭塞清窍而见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痰迷心窍,则神昏仆倒,舌强不语;若痰湿流注经络,则或见四肢麻木,肢麻偏瘫,口限喝斜。舌红苔腻,脉弦细滑,均为阴虚阳亢,痰湿内蕴,凤阳内动之象。

  (2)热痰证:痰热互结,谓之热痰。多因感受热邪,或因机体阳气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烦热,咳痰黄调,喉痹,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发热癫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病机分析:本证以烦热,咳痰黄稠,脉滑数等为辨证要点。痰热内扰,则心中烦热,甚则癫狂。热盛煎熬津液,则咳痰黄稠。气机阻塞,故见喉痹。痰热结于肠胃,则便干尿赤,痰热互结,所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寒痰证:寒痰相互凝结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证候为寒痰证。多因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津液凝滞不化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举,或骨痹刺痛,脉沉迟等。

  病机分析:临床以咳吐稀白痰,脉沉迟为诊断要点。寒痰凝结阳气受损,或机体阳衰阴盛,失其温煦机体和温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经络阻滞气不得伸,血不得温,故见骨痹刺痛,四肢不举,脉沉迟等。

  (4)湿痰证:是指湿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湿象的证候故又称痰湿证。多由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或外感寒湿,束肺困脾,水湿内停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痞,纳呆食少,呕恶,身体困倦,嗜卧,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腻,脉濡滑。

  病机分析:本证以痰多色白,呕恶,胸痞,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脾虚湿困,则纳果食少;痰湿阻于上焦,气机不舒,则见胸痞,阻于中焦,胃气上逆而呕恶。痰湿郁遏清阳测肢体困倦,嗜卧。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则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腻,脉濡滑,皆为痰湿内盛之象。

  (5)燥痰证: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证候,为燥痰证。系感受燥邪或热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痰粘稠如块、如珠、如线,量少,难以咳出,甚或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结,脉细滑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痰质粘稠,量少,难以咳出或带血丝辨证要点。津伤化燥,燥胜则干,所以咳痰粘稠,难以咳出;燥伤肺络测痰中带血丝。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结,是燥伤肺与大肠所致,舌干少律,脉细滑数,是疾热津伤之象。

  3.饮证

  饮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积所化生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物。饮证则泛指各种水饮所引起的病证。由于饮与疾、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在病变中有密切联系, 故饮证亦常称为“痰饮”或“水饮”。多由脾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 食劳倦所伤,以致运化失职,水液停积而成。根据饮邪停积部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类病证。但其总的发病机理均为阳虚阴盛,运化失 常,水液停积所致。

  (1)痰饮:狭义的痰饮为四饮之一,是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证。常由感受寒湿,饮食所伤,或久病脾阳不振,水液停聚于胃肠所致。主要临床表现:胸胁支满,胃院有振水音,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分析:中阳不振,水饮内停,支撑胸胁而支满;留于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饮上逆,则呕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水;水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水饮上凌心肺测心悸气短。苔白滑,脉弦滑,皆为水饮内停之象。

  (2)悬饮:是指水饮留于胸胁所产生的证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悬饮。多由外感寒湿,水停胸胁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痛,咳唾更甚,转侧、呼吸均牵引作痛,胁间胀满,气短息促,脉沉而弦。

  病机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水留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故胸胁胀痛;水邪上迫于肺,影响肺主气之功能,故胁间胀满,气短息促;水饮内结,则脉沉弦。

  (3)溢饮:指水饮溢注于四肢肌肉所表现的病证。

  多由脾虚不运,风寒来表,不得汗泄,水湿内聚,泛溢于四肢肌肤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分析:肺脾之气输布失职冰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故肢体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感受外邪,风寒束表,卫气闭塞,则发热恶寒无汗;水饮迫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脉弦紧,是表里皆寒之象。

  (4)支饮:指水饮停留于胸隔所表现的病证。常由外感风寒或久病脾肾阳虚,伏饮上迫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上逆,胸满短气,倚息不能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分析:水饮上逆,肺气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卧,水液不能下输而泛滥,故多肿在面部;水饮内扰阴寒盛则见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腻,脉弦紧,均为内有水饮之象。由于内有伏饮,易感外寒,故支饮证常反复发作,历年不愈

添加爱医培训微信即可免费获得相关
专业考试题库一套,历年真题、章节
练习题、考试模拟题应有尽有!
手机/微信:17052762074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错过此题库今年必不过

热点图文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