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1.概念
干扰素(IFN)是机体被病毒感染或受其他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后,由感染细胞所产生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
由人类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根据其不同抗原性和不同来源,主要有IFN-α(由白细胞分泌)和IFN-β(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以及IFN-γ(由Th下1细胞分泌)。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而IFN-γ也称免疫干扰素,属于Ⅱ型干扰素。
2.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IFN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基因,诱生合成二十多种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这些抗病毒蛋白质可抑制病毒核酸的**及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使病毒不能增殖。 IFN除了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Ⅱ型IFN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比Ⅰ型强,而抗病毒作用,则Ⅰ型IFN强于Ⅱ型。
3.干扰素的应用
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时可分泌释放干扰素(IFN),当遭遇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等免疫产物时,IFN能很快进入邻近细胞,并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因此,在感染早期应用IFN,能阻断病毒感染和限制病毒的扩散。临床上应用IFN-α治疗发病早期的病毒感染,疗效较好,在抗病毒治疗AIDS、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方面,效果也较好。
(三)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1.中和抗体
指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中和抗体在杀灭细胞外的游离病毒方面,起主要作用。
2.作用机制
中和抗体可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使病毒不能穿入细胞内进行增殖;病毒与中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包膜病毒的表面抗原与中和抗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病毒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