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下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图
戊型肝炎(Hepatitiv E )是一种经粪一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发生了第一次戊型肝炎大暴发以来,先后在印度、尼泊尔、苏丹、苏联呈尔吉斯及我国新疆等地都有流行。1989年9月东京国际HNANB及血液传染病会议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其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在分类学上为属于杯状病毒科。
(一)生物学性状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无包膜的球状颗粒,直径约32nm(27~34nm),基因组为线状单股正链RNA(ssRNA),长约7.5kb(7.2k~7.6kb),蛋白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表面有缺刻,现归为戊型肝炎病毒科。HEV分为l~8共8个基因型,中国大陆流行株主要为1型(曾称缅甸株),其次为4型。目前尚不能对HEV进行细胞培养,可实验室感染猕猴等多种猴类。 HE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70~+8℃长期保存可裂解失活,在液氮中(-196℃)才能稳定保存。
(二)致病性
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40日(2~9周),其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和临床表现(隐性感染及急性肝炎、不致慢性肝炎等)与甲型肝炎相似。甲型肝炎高发于儿童,而戊型肝炎在15~39岁的年轻成人高发。戊型肝炎亦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8周康复,但其引起重症肝炎较多,病死率高达1%~3%,约十倍于甲型肝炎,尤其是妊娠6~9个月的孕妇患戊型肝炎易导致流产和急性肝坏死,病死率高达15%~20%。
HEV对肝细胞亦无直接病变作用(CPE),说引起肝损伤可能与细胞免疫有关。
机体于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够稳固,如儿童时患过戊型肝炎,至成年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HEV并发病。
目前无戊型肝炎疫苗,预防戊型肝炎采用一般肠道病毒病的预防措施,即切断粪-日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检测血清抗-HEV IgM和抗-HEV IgG采用EIA检测。血清抗-HEV IgG于发病后7日便开始检出,是HEV感染的特点之一,故检出抗-HEV IgG≥1:40高滴度,或发病初期与发病中、后期双份血清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滴度呈动态升高,均可病原学诊断。血清抗-HEV IgM理论上应早于抗-HEV IgG出现,但因EIA试剂盒不理想,故抗-HEV IgM检测结果仅作参考。
2.检测血清和粪便中HEV RNA
通常采集发病早期标本使用RT-PCR法。但因检出率低,不作为常规诊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