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单元 淋证
细目一:概述
一、淋证的概念及源流
1.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2.淋证的源流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二、淋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淋证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外因:外感湿热。
二、淋证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肝脾相关。
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病理演变:初起多属实证。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各种淋证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膏淋日久,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
细目三:诊断和类症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