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的概念及分类
腹膜炎是腹腔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或受化学、物理损伤等因素刺激而引起。腹膜炎按累及范围可分为弥漫性腹膜炎和局限性腹膜炎,按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腹膜炎和慢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按发病机制又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
(1)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较少见。腹腔内无原发病灶,多是经血行或淋巴道传播,女性生殖道的上行细菌扩散进入腹腔引起。病原菌多 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以婴儿和儿童多见,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肾病、猩红热或营养不良等情况,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成人肝硬化并 发腹水也可引起。
(2)继发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腹膜炎。多由下列病症引起:腹腔内脏器破裂、穿孔,如肝、脾、胃肠道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穿孔,急 性阑尾炎穿孔等;急性炎症,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肠管坏死,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腹部手术造成腹腔感染;女性生殖器官炎症或感染等。病原菌 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厌氧类杆菌、变形杆菌、链球菌等,常为混合感染,毒性剧烈。
腹膜炎的病理生理
腹膜受细菌感染,胃肠内容物、血液或尿液的刺激后,立即发生充血、水肿,接着产生大量清晰的渗出液,以稀释腹腔毒素,并出现大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使渗出液逐渐混浊变成脓液。
腹膜的大量渗出,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减低和贫血;高热、呕吐,肠管麻痹时肠腔内大量积液使血容量明显减少;同时腹膜吸收大量毒素,从而导致严重的中毒性休克。高度扩张的肠管,迫使膈肌上升,影响心肺功能,加重了组织缺氧和休克。
腹膜炎形成后,因病人年龄、抵抗力、细菌数量、性质、污染时间的不同,可产生不同后果。年轻体壮,抗病能力强者,可使细菌毒力减弱,使病变局 限、逐渐吸收或消散而痊愈,也可遗留粘连,从而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如局限的渗出液不能完全被吸收,则可形成局限性脓肿。若病人年老体弱,细菌毒力强,病变 严重或治疗不当,感染可迅速扩散并加重。
腹膜炎临床表现
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持续、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病人常屈体侧卧,不愿活动。,疼痛多由原发病灶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全腹。
(2)恶心、呕吐:是早期常见症状。腹膜受到刺激后,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常含黄绿色胆汁,甚至粪样肠内容物。
(3)体温、脉搏:开始时正常,以后因毒素吸收,体温逐渐升高,脉搏逐渐加快。年老体弱病人体温可不升高,脉搏多加快,如果脉搏加快而体温下降,常提醒病情恶化。
(4)感染中毒症状:病人常有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面色苍白、虚弱、四肢发冷、呼吸急促、脉细微弱、体温骤升或下降、血压下降,表示有严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
(5)腹部体征:明显腹胀,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重要指标。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隆。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合称腹膜 刺激征,尤以原发病灶所在部位最为明显。全腹压痛和反跳痛始终存在,腹肌紧张程度随病因与机体状态不同而不等。胃肠或胆囊穿孔因胃酸及胆汁的强烈化学性刺 激可引起强烈的腹肌紧张,甚至呈板状,称为板状腹。年老体弱或幼儿腹肌紧张不明显,易被忽视。胃肠胀气时腹部叩诊呈鼓音。胃肠道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 失。当腹腔内积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时肠鸣音减弱,肠麻痹时肠鸣音可完全消失。直肠指诊,如果直肠前窝饱满及触痛表示盆腔已发生感染或盆腔脓 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