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医培训 考试题库 查分 专题 证件处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爱医考试 > 中医医师考试辅导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主要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主要应用

2013-11-05 17:16阅读: 来源:网络责任编辑:爱医培训
[导读]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主要应用,本文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您整理,敬请关注。

  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重点容,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应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故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凡阴盛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盛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此临床上还必须根据病程的长短,注意其有无相应的或阴或阳的损伤情况。因为阴盛可以导致阳气损伤(阴长阳消),阳盛可以导致阴液耗损(阳长阴消)。如果阴或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虚损时,只需采用单纯的“泻其有余”治则即可;若其相对的一方已有明显的偏衰时,则当兼顾其虚弱的一面,即在“泻其有余”的同时,配用“补其不足”(补阳或补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故治宜采取“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针对单纯虚证的治疗原则。若虚中夹实病证,则当兼顾其实的一面,即在“补其不足”的同时,配用“泻其有余”(泻其阳亢或阴盛)之法。

  (四)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中医学诊断疾病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证候两方面。故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主要表现于分析四诊资料和概括疾病证候的阴阳属性两方面。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如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问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在症状与体征方面分清了阴阳属性,就为辨证时区别阴阳证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临床辨证中首先分别阴阳证候,有利于认清疾病的本质,并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阴阳又可作为虚证以及脏腑辨证之“目”。如对虚证的分类,除气虚、血虚外,还有阴虚、阳虚两类;结合脏腑辨证来分析,许多脏腑疾病的证候中,亦有阴虚、阳虚证,如心阴虚、心阳虚、肾阴虚、肾阳虚等等。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属于阳证类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五)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或保持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止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养生

  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其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从而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2.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故治疗时采用“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凡阴盛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盛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此外,临床上还必须根据病程的长短,注意其有无相应的或阴或阳的损伤情况。因为阴盛可以导致阳气损伤(阴长阳消),阳盛可以导致阴液耗损(阳长阴消)。如果阴或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虚损时,只需采用单纯的“泻其有余”治则即可;若其相对的一方已有明显的偏衰时,则当兼顾其虚弱的一面,即在“泻其有余”的同时,配用“补其不足”(补阳或补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故治宜采取“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针对单纯虚证的治疗原则。若虚中夹实病证,则当兼顾其实的一面,即在“补其不足”的同时,配用“泻其有余”(泻其阳亢或阴盛)之法。

  3.归纳药物性能

  药物的性能,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此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热、温属阳。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称为“五味”,另还有一种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升与降、浮与沉的性质都是相反的,用阴阳来归纳,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主要应用,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了让您轻松考试特意整理,请关注我们。

添加爱医培训微信即可免费获得相关
专业考试题库一套,历年真题、章节
练习题、考试模拟题应有尽有!
手机/微信:17052762074

版权声明:

本网所注明来源为"网络"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错过此题库今年必不过

热点图文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