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疾病。而肠阿米巴病是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无症状排包囊者、慢性或恢复期患者。感染者多数外于无症状病原携带状态。部分患者由于阿米巴滋养体浸入肠壁组织,至肠道分泌增加,小脓肿形成、破溃后形成溃疡等而引起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称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本病易于复发变成慢性。病变主要位于盲肠,其次为结肠、直肠,常发生肝、肺及胸膜等肠外并发症,肠外侵犯以肝脏为多。
1.流行特征:病分布很广,我国各地均有,感染率因地区而不同。小儿随年龄渐长而感染率渐增,发病高峰在10~14岁,可高达12.2%,但新生儿也有患先天性感染者。带囊者和慢性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2.病因:①病原体:是溶组织阿米巴,可分滋养体和包囊两期。②滋养体:直径为20~40μm,形态不规则,其细胞浆分内外层,外浆层透明;内浆层呈颗粒状,有细胞核和吞食的红细胞。由外浆层伸出伪足,内浆随即涌进,而使足体向前,新鲜状态下活动甚剧。可于病人稀便及肠组织中查见。③包囊期:如果滋养体不能侵入肠组织,则在肠腔内形成包囊,由粪便排出,大小约3.5~20μm,含有1~4个核,核的构造同滋养体。包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一般温度中能生存2~4周。生活史:寄生在人体结肠腔内,不须转换宿主。成熟的四核包囊具有感染性,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进入人的消化道,不受胃液影响,直至小肠下段由于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囊壁变薄,虫体开始活动而脱囊变成一个含有四核的小阿米巴。继续分裂繁殖,侵犯组织形成包囊排出。随被污染的饮食重新进入新宿主,继续其人体内发育。因此其生活史基本形式是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3.发病机制:一般情况下,溶组织阿米巴在肠腔中呈共栖状态,90%是结肠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带虫者,并不侵犯肠壁组织,当宿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有继发肠道细菌感染或存在其他增强虫体致病力因素时,溶组织内阿米巴则显示明显的侵袭性,导致临床发病。原虫侵入部位主要在大肠,有时可侵犯回肠,而以粪便停留较久的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病变轻者在黏膜有充血、水肿,或浅溃疡。重者可见多数底大、口小如烧瓶样的溃疡。在溃疡内容易找到阿米巴原虫。溃疡之间的黏膜多正常。病变部位易有血栓形成、瘀点性出血以及坏死,乃由于小血管的破坏,故排出物中含红细胞或可引起大量肠出血。严重病变可穿破浆膜层,而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慢性期其特点为肠黏膜上皮增生,溃疡底出现肉芽组织,周围有纤维增生,使肠壁增厚、狭窄。结缔组织反应过强易发生粘连,或形成阿米巴瘤。如原虫进入门静脉至肝脏可引起肝炎或肝脓肿。当肝脓肿破裂时可导致脓胸,膈下脓肿或其他并发症。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阿米巴病的概述,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了让您轻松考试特意整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