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治疗是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2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高时,可加用口服降糖药:目前常用口眼降糖药有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1.双胍类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对葡萄糖吸收,减少肝糖原异生,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改善糖代谢。有降低体重的趋势,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目前主张对新诊断的2型DM首先应用双胍类药物,若单用双胍类有一定效果而又未达到良好控制,可联合其它降糖药物。1型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如血糖波动较大者,加用双胍类药物有利于稳定病情。单用不发生低血糖,与胰岛素和促泌剂合用有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每日剂量500~1500mg,分2~3次口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金属味等。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在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心力衰竭等缺氧情况下,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忌用于有上述情况的病人,对年老病人也应慎用。
2.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通过作用在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相当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磺脲类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塘尿病中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妊娠、伴有肝肾不全者。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尿糖或血糖监测情况,调整剂量或服药次数,直至病情取得良好控制。不同个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如用药后开始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疗后l~3年逐渐失效者,称为继发性治疗失效,经纠正可以消除的诱因(如应激,伴发病等因素)后,仍未能良好控制者,可考虑改用胰岛素或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
磺脲类药物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症,与剂量过大、未进食或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其降糖作用的药物有关。其他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药疹、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3.格列奈类药物 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素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特点是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0.5~2mg/餐前)和那格列奈(60~120mg/餐前),常见不良反应与磺脲类相似,主要也是低血糖,但发生率低、严重程度轻。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一葡萄糖苷酶(如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病人。此药可单独用药,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常用药物有阿卡渡糟和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每次50~100mg,伏格列波糖每次0.2~0.4mg,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药: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腹胀、腹泻、肠呜亢进、虚恭过多。单用本药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但如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直接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处理,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忌用于胃肠功能障碍者,例如消化不良、结肠炎、慢性腹泻等,也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
5.胰岛素增敏剂 为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衍生物,常用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此类药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因子受体γ(PPARγ),与PPARγ的功能区高度结合,激活受体,使PPARγ反应性基因转录增加。PPARγ在脂肪绌胞中高度表达,胰岛素受体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转运和利用,还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改善血脂异常。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又将此类药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常用剂量罗格列酮4-8mg,吡格列酮15~30mg,每日一次或分次服用。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体重增加等。不宜用于心功能不全者。
口服降糖药治疗,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了让您轻松考试特意整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