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是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机制:降低心肌自律性,特别是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消除折返。
1.降低自律性
三种机制:
①降低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
●快反应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主要是抑制4相Na+内流;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合房室结等,主要是抑制4相Ca2+内流;
②促进K+外流,增大最大舒张电位;
③提高阈电位。
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减少早后除极: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3相(钙内流,A)。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或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的内向离子流,或提高阈电位水平,或增加外向复极电流以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等;
减少晚后除极: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钙超载、钠内流,B)。减少细胞内Ca2+的蓄积,钙通道阻滞药;抑制一过性Na+内流,如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等。
3.改变膜反应性、传导性,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
奎尼丁:减弱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发展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
苯妥英钠: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因而消除折返激动(图25-2)。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延长ERP.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药物:缩短ERP和APD(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程度较ERP更显著,ERP/APD比值增大,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减少期前兴奋和消除折返。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了让您轻松考试特意整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