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出现泄题事件后,“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引起广泛关注。此次的考研泄题涉及科目之多、地域范围之广,称得上前所未有。就目前调查来看,相关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等方式,多途径散发和兜售试题答案。150多万名考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当场抓获作弊者5000人,这样的规模,显然是“产供销”一体化的大手笔。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泄题的可能是两类人:一类是社会上的人;另一类就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从、运题、保管题到考场开考前几分钟,各个环节都有考研泄题的可能。而实际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考是在全封闭状态下,依托题库完成,试卷的印刷、运送和保管都严格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执行。由是观之,“社会上的人”即便具备高级侦探的水平、拥有高明的手段和技术,恐怕都难以获得考题及考题答案。而“启航考研”答案如此高的“命中率”,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此次考研泄题与、押题、监考等某个环节的“内部人”有关。有媒体透露,此次泄题链条一直延伸至各类考试组与各级考试中心,先不论属实与否,这种质疑是合情理的。
考题从、押题到进入考场,经过了多个环节,很多人都可以接近考题,这给调查取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国情下,考试组织者和考研泄题调查者可能出自同一机构,出了问题,也面临着自己查自己的局面,是否能得出公正、彻底的调查结果,是公众最大的忧虑。
由此看来,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就要多管齐下、打击要害。一方面,必须依靠其他相关部门的介入,打破以往的“隔靴搔痒”之举,不再通过简单的惩罚考生和打击相关犯罪人草草了事,而应对“内鬼”痛下狠手,从源头上斩断教育部门与这些机构的联系,维护试题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还要惩前毖后,消除某些人用考研泄题牟利的妄念,让严肃的招考工作不至于陷入信任塌方的危机。此外,从技术上讲,还应改进我国考试试题的保管制度,在安保健全的基础上,减少各个环节的关联者。总的说来,考研泄题调查不能仅止于“刑拘考研辅导机构责任人”。公众更大的期待,是相关部门能够追根刨底,还原完整的真相,并建立缜密的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