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及病理
肺包虫囊肿是犬绦虫的幼虫在人体肺内寄生所致。犬类是这种绦虫的终宿主,人、羊、猪、牛等均可能为其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犬类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经食物沾染而进入人的胃内,孵化而成幼虫。幼虫穿过胃肠壁进入门静脉,随血流至肝,形成肝包虫囊肿。如有幼虫通过肝毛细血管随血流进入小循环而至肺、则可在肺内发展成为肺包虫囊肿。
据统计,包虫囊肿位于肝的约占50~70%,位于肺的约占10~20%.
包虫囊肿生长比较缓慢,自幼虫侵入人体至形成1~2cm大小的囊肿需半年左右,继续生长,常形成为较大的囊肿。
包虫囊肿有内囊及外囊。内囊是寄生囊肿的本体,外囊是肺组织反应而形成的纤维囊壳。内囊为白色半透明的软膜,质脆弱,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生发层,外层是无细胞结构的保护物质。生发层分泌无色清彻透明的囊液,其内面发生多数带蒂的小泡,称为生发囊。在生发囊内有无数包虫头节。有的生发层外翻或内翻,以后脱离原囊壁而形成子囊。子囊多见于肝包虫囊肿,肺包虫囊肿含子囊者较为少见。
包虫囊肿的囊液及头节对人体均属有害。由于宿主对包虫寄生产生抗体,因此如有囊液外溢则可发生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头节随囊液外溢又可在组织中发展成为继发的包虫囊肿,如肺包虫囊肿或肝包虫囊肿破入胸膜腔,则胸腔即发生多数包虫小囊。
肺包虫囊肿多为单一的,也有少数病例有多个囊肿,分布于一肺或两肺。囊肿发生于右肺者略多于左肺,这是因为右肺容量及血流量均略多于左肺,又加右肺与肝脏邻近,也可能有的肝内包虫囊肿直接侵入右肺。
症状及诊断
肺包虫囊肿有的无症状,当囊肿逐渐长大引起压迫或并发感染时,则可能有胸痛、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囊肿有时也可能破裂,有囊液或小囊进入支气管内,病人则有阵发咳嗽、发热或其他过敏反应,如休克、皮诊等。咳出物呈粘液状,并可能有囊壁的断片或子囊,状如粉皮。
X线检查是肺包虫囊肿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无并发感染的肺包虫囊肿,典型X线征象为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囊肿压迫其周围肺组织并发感染则可引起肺炎或肺不张。有的囊肿可与小支气管相通,则有空气进入囊内而造成几种特殊的X线征象:如空气存留于外囊和内囊之间而使两者分离,则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之上有一弧形透明带,如空气进入内囊,则可见囊肿内有液面,如内囊破裂萎缩并漂浮于液面之上,则在液面上呈不规则的阴影,有的书上称之为“水上浮莲”征。
肺包虫囊肿需与支气管肺囊肿、支气管肺癌、肺内转移瘤、纵隔肿瘤以及局限型脓胸等相鉴别。
化验检查:结合病史及X线征象,化验检查对于诊断肺包虫囊肿有重要作用。常做的检查有下列各种:
(1)包虫囊液皮肤试验(Casoni氏试验):抗原取自人体或羊体内无感染的包虫囊液,经细菌过滤器过滤后,用生理盐水稀释100~1000倍,取0.1毫升作皮内注射。五分钟后看试验结果,若注射部位皮肤丘疹超过1cm直径,即为阳性。强阳性者局部皮肤显著隆起,且有伪足。
(2)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约在50~60%病人有阳性反应。
(3)白细胞分类检查中,啫伊红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4)在有囊肿破裂时,痰液、胃液或胸腔积液的显微镜检查,可能发现棘球绦虫的头节,毛钩或囊壁,诊断便可确立。
上述检查以皮肤试验比较可靠,但也有时呈假阳性反应。各项检查的阴性结果均不能除外包虫囊肿的诊断,在寄生虫已死亡或囊肿已感染时,这些检查结果可能呈阴性。
治疗
肺包虫囊肿多需外科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囊肿穿刺可能引起严重反应或并发症,应视为禁忌。
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内囊摘除术:适用于无并发症的表浅囊肿。开胸后先探查囊肿部位,用纱布垫遮护囊肿周围组织,用空针抽出囊内液体,以使其内囊收缩,以后将外囊切开,利用预先放上的牵引缝线,将外囊切口边缘提起,由助手用吸引器吸除囊内的液体,术者以环形钳将已收缩的内囊完整取出。注意避免囊液沾染任何组织。残留的外囊腔如有小支气管孔,均应以细丝线缝合,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细丝线将外囊壁对拢缝合。
(二)囊肿摘除术:适用于较浅位的单纯囊肿。开胸后,显露囊肿并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在囊肿外囊之外,进行剥离解剖,遇有小血管及小支气管随时予以结扎缝合,直至囊肿全部剥除,然后进行止血及缝补小支气管孔。此种方法,手术当时较麻烦,但术后肺部复张较好,无残囊存在。术中注意避免切破囊腔或损伤较大血管。
(三)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如系单个囊肿,且邻近肺部有感染或因囊肿压迫而有继发病时,以行肺叶或肺段切除较为理想,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亦少见。
查看专题外科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