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一)性质:纯净胃液是无色、酸性(pH 0.9~1.5)液体,正常成人日分泌量为l.5~2.5L。
(二)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0 3-和内因子
(三)作用
1.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酸,基础排酸量为0~5mmol/L, 由壁细胞分泌,盐酸排出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也有一定关系。
主要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杀菌。
(4)与铁、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5)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分I和Ⅱ两型,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合pH值为2~3。激活的胃蛋白酶可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即自身催化。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
3.粘液和HC0 3-: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有效阻止胃粘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虽然胃腔内pH<2,但胃粘膜表面部分的pH可接近中性。
4.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5000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使后者易于在回肠被主动吸收,因此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必须由胃肠外补充维生素B 12。
二、胃液分泌调节
(一)刺激胃液分泌的物质.
1.乙酰胆碱:结合M3受体,可被阿托品阻断其作用。
2.促胃液素:G细胞分泌的多肽,受体为缩胆囊素-B/促胃液素受体,丙谷胺是该受体阻断剂。
3.组胺:胃粘膜固有层的肠嗜铬样细胞(EEL)释放,旁分泌作用于壁细胞的Ⅱ型组胺受体,阻断剂如西眯替丁。
(二)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前列腺素以及上皮生长因子可抑制壁细胞分泌HCl。
(三)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调节,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其分泌调节和特点见表l一2—5—2。
三、胃的运动方式
1.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头区的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作用是使胃容纳、贮存食物,并随着胃内容物的增加而伸展,而胃内压不会明显升高。
2.蠕动:进食以后,从胃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推进。每分钟3次。作用:推送和回推有利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3.移行性复合运动:空胃情况下的大部分时间,胃处于静止状态,但尾区及上段小肠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收缩开始于胃体的中部,向尾区推进,每隔90分钟一次,每次持续3—5分钟。
作用:可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到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
4.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的排空是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动力是胃收缩造成的胃内压和十二指肠内压之差,排空速度由高而低为:糖 >蛋白质>脂肪,与食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容的量和排空速度呈线性关系。迷走-迷走反射与壁内神经丛反射可使胃运动增加,加快排空;排空常受情绪的影响,在激动、兴奋时加快,忧虑、悲伤及疼痛时排空减慢;蛋白质消化产物,可促进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可以加强胃体和胃窦收缩,但由于它同时也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所以其净作用不是促进而是延缓排空。
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排空: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蛋白消化产物、机械性扩张刺激,通过肠一胃反射和刺激小肠上段粘膜释放缩胆囊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可抑制排空,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被中和、消化产物被吸收,抑制胃排空因素被消除后,胃运动又增强,因此,胃排空表现为间断性的。
将蛋白质类食物通过胃瘘直接放入胃内引起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弱
B.量大,酸度高,消化力较强
C.量大,酸度低,消化力较强
D.量小,酸度低,消化力较弱
E.量小,酸度低,消化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