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护士执业考试已经告一段落,对于要参加2016年护士执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复习了。爱爱医爱医培训为大家准备一些护士执业复习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与传染性疾病不同,大多数心理障碍没有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没有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的异常。但发病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心理障碍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1.遗传因素
通过家系调查和基因研究,认识到心理障碍具有遗传性,大多数心理障碍是多基因遗传。虽然遗传因素对于某些心理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神经症等等心理障碍的遗传只是使得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并不一定发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可以一生都不表现出疾病状态。
2.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是构成影响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许多心理障碍如神经症、各种心因性反应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研究发现,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的人容易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有些人的性格从小就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如具有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患癔症;强迫性格的人容易患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病前具有敏感、多疑、孤僻、不善交往、好一个人幻想、做白日梦、情感冷漠、对于表扬或批评都无动于衷等性格特点。
总之,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搜集整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人类行为。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特征以及心理障碍具有遗传性,但即使是有高度遗传性的精神疾病,同卵双生子也并不一定都生病。究竟是什么环境因素起到保护作用,遗传和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