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常伴有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活动。疼痛又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可使人感到痛苦。剧烈疼痛除反应在感觉上的痛苦和情绪上的不安外,且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适当使用镇痛药以缓解剧痛并预防休克是必要的,在治疗疾病和创伤救护中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在疾病未确诊前不宜轻易使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关于镇痛药的作用部位,我国药理工作者于1962年在家兔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射微量**,发现有显著镇痛作用,首先明确了**作用部位主要在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继之发现**受体,并从脑内分离出两种脑啡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它们在脑内的分布基本与**受体一致。自垂体中分离出几种肽类,称内啡肽。内啡肽具有类似脑啡肽的作用。被统称为**样物质。
关于镇痛药的原理,目前资料认为,中枢内存在**受彩带与内啡肽能神经原,通过**样物质的信息传递作用,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体内的“抗痛系统”,维持着正常痛阈,并使生理性抗痛机能。**等镇痛药,可能作为**受体的激动剂,激动该受体,通过多种环节,增加脑内抗痛系统的功能,提高痛阈,减弱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感受性,而呈现出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的镇痛药主要有**生物碱类、人工合成类镇痛药和镇痛中草药。
(一)镇痛药的分类
1.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如**等。
2.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等。
3.半合成的高效镇痛药如依托菲(**)等。
4.内源性多肽如脑啡肽等。
(二)镇痛药结构特点
(1)分子中应具有一个平坦的芳香结构,可以和受体相应的部位通过范德华力相联结。
(2)分子中应具有一个碱性中心,通常为一个叔胺氮原子,在生理pH条件下,可大部分电离为阳离子,以便与受体表面阴离子部位结合。
(3)碱性中心和平坦结构的芳环应处同一平面上,以便与受体结合,并且联结它们两者之间的烃链部分在立体构型中应突出于平面之前方,以便与受体空穴部分相契合。
(4)芳环与一个季碳原子相连,通过季碳原子与叔胺氮原子之间的距离相隔两个碳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