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热痉挛②热衰竭③热射病。
(一)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二)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多汗、疲劳、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三)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非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律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瞻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应行紧急血生化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住院后应检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有关止、凝血功能等参数,以尽早发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证据。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CT和脑脊液检查。
三、诊断
在炎热夏季热浪期,遇有体温过高伴有昏迷患者首先应考虑到中暑诊断。
四、 治疗
(一)降温治疗
体外与体内降温。药物降温。
(二)并发症治疗
1.昏迷 应进行气管内插管。颅内压增高者输注甘露醇,癫痫发作者,静脉输注地西泮。
2.低血压 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3.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 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钾血症时,慎用洋地黄。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 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肝衰竭可行肝移植。
五、 预防
1.暑热季节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2.有慢性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改善劳动条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2~3周时,饮用含钾、镁和钙盐的防暑饮料。
3.炎热天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着紧身绝缘服装。
4.中暑回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暴露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