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细菌的致病性。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pathogen)。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virulence),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下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下50)表示。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的部位。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成分,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以及细菌胞外酶。
(1)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菌体表面结构:包括普通菌毛(促进细菌吸附及定居作用)和脂磷壁酸(LTA)(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在体内定居)。
(2)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体表面蛋白(M蛋白)及表面抗原(K抗原、Vi抗原);以及细菌胞外酶,如血浆凝固酶可增强细菌抗吞噬能力,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DNA酶,均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
(二)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两大类,其主要区别见表1。
表1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