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单元 痰饮
细目一:概述
一、痰饮的概念及源流
1.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2.痰饮的源流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认为脾肾功能失调,湿邪淫溢,可发生停饮之病。《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并有广义、狭义之分。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二、痰饮的分类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
三、痰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痰饮的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有较密切联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痰饮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当(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劳欲所伤。外因:外感寒湿。
二、痰饮的基本病机及病机转化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基本病机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
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饮热相杂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