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单元 黄疸
细目一:概述
一、黄疸的概念及源流
1.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2.黄疸的源流
《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二、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证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黄疸的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二、黄疸的病机及转化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寒湿瘀滞,发为阴黄。病理因索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病理演变:湿热蕴结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发为急黄;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