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搜集整理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
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阴阳学说指导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
“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
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搜集整理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中药综合),由爱爱医医学考试中心网为了让您轻松考试特意整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