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主管中药师考试大纲现已公布,各位准备备考的考生朋友,快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吧!爱医培训小编现将2019年卫生资格考试-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如下:
中药学
考试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科目 |
中药学 |
一、药性理论 |
(一)四气 |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二)五味 |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
(三)升降浮沉 |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 |
||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
1 |
|||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四)归经 |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确定依据 |
1 |
||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五)毒性 |
1.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
1 |
||
2.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
1 |
|||
3.掌握药物毒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一)中药的配伍 |
1.配伍的意义 |
1 |
|
2.配伍的内容 |
1 |
|||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
1.配伍禁忌 |
1 |
||
2.妊娠用药禁忌 |
1 |
|||
3.证候用药禁忌 |
1 |
|||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1 |
|||
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一)剂量 |
确定剂量的因素 |
1 |
|
(二)用法 |
1.特殊煎法 |
1 |
||
2.服药法 |
1 |
|||
四、解表药 |
(一)概述 |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解表药的功效 |
1 |
|||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四、解表药 |
(二)发散风寒药 |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发散风热药 |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莉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的性能、攻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
||||
六、泻下药 |
(一)概述 |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泻下药的功效 |
1 |
|||
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攻下药 |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润下药 |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峻下逐水药 |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七、祛风湿药 |
(一)概述 |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祛风湿药的功效 |
1 |
|||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祛风寒湿药 |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砂、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路路通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祛风湿热药 |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雷公藤、丝瓜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鹿衔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八、化湿药 |
(一)概述 |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湿药的功效 |
1 |
|||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九、利水渗湿药 |
(一)概述 |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利水消肿药 |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利尿通淋药 |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利湿退黄药 |
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温里药 |
(一)概述 |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温里药的功效 |
1 |
|||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一、理气药 |
(一)概述 |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理气药的功效 |
1 |
|||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大腹皮、柿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二、消食药 |
(一)概述 |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消食药的功效 |
1 |
|||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三、驱虫药 |
(一)概述 |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驱虫药的功效 |
1 |
|||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四、止血药 |
(一)概述 |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止血药的功效 |
1 |
|||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凉血止血药 |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化瘀止血药 |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收敛止血药 |
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温经止血药 |
艾叶、炮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五、活血化瘀药 |
(一)概述 |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活血止痛药 |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活血调经药 |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凌霄花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活血疗伤药 |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刘寄奴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破血消癥药 |
莪术、三棱、水蛭、斑蝥、穿山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
(一)概述 |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温化寒痰药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清化热痰药 |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浮海石、瓦楞子、礞石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止咳平喘药 |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七、安神药 |
(一)概述 |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安神药的功效 |
1 |
|||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重镇安神药 |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养心安神药 |
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八、平肝熄风药 |
(一)概述 |
1.平肝熄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平肝熄风药的功效 |
1 |
|||
3.平肝熄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平肝熄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平肝熄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平肝熄风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平肝熄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平抑肝阳药 |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法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息风止痉药 |
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十九、开窍药 |
(一)概述 |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开窍药的功效 |
1 |
|||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补虚药 |
(一)概述 |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补虚药的功效 |
1 |
|||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补气药 |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补阳药 |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补血药 |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五)补阴药 |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一、收涩药 |
(一)概述 |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收涩药的功效 |
1 |
|||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固表止汗药 |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三)敛肺涩肠药 |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椿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瞪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二、涌吐药 |
(一)概述 |
1.涌吐药的功效 |
1 |
|
2.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
1 |
|||
3.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常山、瓜蒂、胆矾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三、攻毒杀虫止痒药 |
(一)概述 |
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
1 |
|||
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
二十四、拔毒化腐生肌药 |
(一)概述 |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
1 |
|||
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1 |
中药化学
考试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科目 |
中药化学 |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1.溶剂提取法 |
1 |
2.水蒸气蒸馏法 |
1 |
|||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 |
|||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
1.溶剂法 |
1 |
||
2.沉淀法 |
1 |
|||
3.结晶法 |
1 |
|||
4.膜分离法 |
1 |
|||
5.色谱法 |
1 |
|||
6.其他方法 |
1 |
|||
二、糖和苷类化合物 |
(一)糖类化合物 |
1.糖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糖的理化性质 |
1 |
|||
(二)苷类化合物 |
1.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苷的理化性质 |
1 |
|||
(三)糖和苷的提取 |
1.糖的提取 |
1 |
||
2.苷的提取 |
1 |
|||
3.苷元的提取 |
1 |
|||
三、醌类化合物 |
(一)结构与分类 |
1.苯醌类 |
1 |
|
2.萘醌类 |
1 |
|||
3.菲醌类 |
1 |
|||
4.蒽醌类 |
1 |
|||
(二)理化性质 |
1.物理性质 |
1 |
||
2.化学性质 |
1 |
|||
(三)提取分离 |
1.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
1 |
|||
(四)实例 |
1.大黄中的主要蒽醌类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 |
1 |
||
2.大黄中的主要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
1 |
|||
四、苯丙素类 |
(一)香豆素类 |
1.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
1 |
|||
3.香豆素的提取 |
1 |
|||
4.实例秦皮中的香豆素类成分 |
1 |
|||
(二)木脂素类 |
1.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实例五味子中的木脂素类成分 |
1 |
|||
五、黄酮类化合物 |
(一)结构与分类 |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
1 |
|||
3.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成分举例 |
1 |
|||
(二)理化性质 |
1.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旋光性 |
1 |
|||
3.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 |
1 |
|||
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 |
1 |
|||
5.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
1 |
|||
(三)提取分离 |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1 |
||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
1 |
|||
(四)实例 |
1.槐米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2.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3.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 |
1 |
|||
六、萜类和挥发油 |
(一)萜类 |
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环烯醚萜类的结构特点 |
1 |
|||
3.环烯醚萜类的主要性质 |
1 |
|||
4.萜类重要成分举例 |
1 |
|||
(二)挥发油 |
1.挥发油的组成 |
1 |
||
2.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
1 |
|||
3.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 |
|||
4.挥发油的分离方法 |
1 |
|||
5.实例:薄荷挥发油 |
1 |
|||
七、三萜类化合物 |
(一)分类及结构特点 |
1.四环三萜 |
1 |
|
2.五环三萜 |
1 |
|||
(二)理化性质 |
1.性状 |
1 |
||
2.溶解性 |
1 |
|||
3.发泡性 |
1 |
|||
4.颜色反应 |
1 |
|||
5.水解反应 |
1 |
|||
6.溶血作用 |
1 |
|||
(三)提取与分离 |
1.提取 |
1 |
||
2.分离 |
1 |
|||
(四)实例 |
1.人参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2.甘草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3.柴胡中的三萜类化合物 |
1 |
|||
八、甾体类化合物 |
(一)概述 |
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甾体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
1 |
|||
(二)强心苷 |
1.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强心苷的物理性质 |
1 |
|||
3.强心苷的水解反应 |
1 |
|||
4.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
1 |
|||
5.强心苷的提取分离(强心苷提取分离注意事项) |
1 |
|||
6.蟾酥中的强心成分 |
1 |
|||
7.毛花洋地黄中的强心苷成分 |
1 |
|||
(三)甾体皂苷 |
1.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甾体皂苷重要成分举例 |
1 |
|||
3.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
1 |
|||
4.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
1 |
|||
(四)胆汁酸 |
1.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 |
1 |
||
2.胆汁酸类成分的理化性质 |
1 |
|||
3.胆汁酸的提取 |
1 |
|||
4.中药牛黄、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 |
1 |
|||
九、生物碱 |
(一)概述 |
1.生物碱的分布 |
1 |
|
2.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
1 |
|||
(二)结构与分类 |
1.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
1 |
||
2.主要类型生物碱成分举例 |
1 |
|||
(三)理化性质 |
1.生物碱的性状 |
1 |
||
2.生物碱的旋光性 |
1 |
|||
3.生物碱的溶解性 |
1 |
|||
4.生物碱的碱性 |
1 |
|||
5.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
1 |
|||
6.生物碱的显色反应 |
1 |
|||
(四)提取与分离 |
1.生物碱的提取 |
1 |
||
2.生物碱的分离 |
1 |
|||
(五)色谱检识 |
薄层色谱法 |
1 |
||
(六)实例 |
1.麻黄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2.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3.洋金花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4.苦参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5.汉防已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6.乌头(附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7.马钱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 |
1 |
|||
十、鞣质 |
(一)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
1.鞣质的结构 |
1 |
|
2.鞣质的分类 |
1 |
|||
(二)鞣质的理化性质 |
1.鞣质的物理性质 |
1 |
||
2.鞣质的化学性质 |
1 |
|||
(三)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
1.鞣质的提取 |
1 |
||
2.鞣质的分离 |
1 |
|||
十一、其他成分 |
(一)脂肪酸类化合物 |
1.结构分类 |
1 |
|
2.理化性质 |
1 |
|||
(二)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
1.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1 |
||
2.蛋白质和酶的理化性质 |
1 |
方剂学
考试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科目 |
方 剂 学 |
一、概述 |
(一)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1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1.方剂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剂的组方原则 |
1 |
|||
3.方剂的变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剂型 |
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
1 |
||
二、解表剂 |
(一)概述 |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辛温解表 |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辛凉解表 |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
1 |
|||
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扶正解表 |
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泻下剂 |
(一)概述 |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寒下 |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温下 |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润下 |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逐水 |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
1 |
||
(六)攻补兼施 |
1.黄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增液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剂 |
(一)概述 |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和解少阳 |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调和肝脾 |
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
1 |
|||
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四)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五、清热剂 |
(一)概述 |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清气分热 |
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营凉血 |
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清热解毒 |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
1 |
|||
3.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
1 |
|||
4.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
1 |
|||
(五)清脏腑热 |
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5.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
1 |
|||
6.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7.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8.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
1 |
|||
9.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六)清虚热 |
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剂 |
(一)概述 |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祛暑解表 |
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祛暑利湿 |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清暑益气 |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七、温里剂 |
(一)概述 |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温中祛寒 |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回阳救逆 |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温经散寒 |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
1 |
|||
八、补益剂 |
(一)概述 |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补气 |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
1 |
|||
6.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补血 |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气血双补 |
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五)补阴 |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
1 |
|||
3.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六)补阳 |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七)阴阳双补 |
1.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2.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 |
1 |
|||
九、固涩剂 |
(一)概述 |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固表止汗 |
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涩肠固脱 |
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涩精止遗 |
1.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 |
1 |
|||
(六)固崩止带 |
1.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安神剂 |
(一)概述 |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重镇安神 |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滋养安神 |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柏子养心丸的鉴别应用 |
1 |
|||
十一、开窍剂 |
(一)概述 |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凉开 |
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
1 |
||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温开 |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二、理气剂 |
(一)概述 |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行气 |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暖肝煎的组方原理 |
1 |
|||
(三)降气 |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三、理血剂 |
(一)概述 |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活血祛瘀 |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七厘散的组方原理 |
1 |
|||
6.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7.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8.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
1 |
|||
9.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止血 |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
1 |
|||
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四、治风剂 |
(一)概述 |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疏散外风 |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
1 |
|||
4.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
1 |
|||
5.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平息内风 |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五、治燥剂 |
(一)概述 |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轻宣外燥 |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3.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滋阴润燥 |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应用 |
1 |
|||
4.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六、祛湿剂 |
(一)概述 |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和胃 |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香薷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祛湿 |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
1 |
|||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
1 |
|||
6.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利水渗湿 |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五)温化寒湿 |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4.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风胜湿 |
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十七、祛痰剂 |
(一)概述 |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化痰 |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化痰 |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润燥化痰 |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温化寒痰 |
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治风化痰 |
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八、消食剂 |
(一)概述 |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消食化滞 |
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健脾消食 |
1.健牌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九、驱虫剂 |
|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
1 |
注:
1.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2.加减化裁主要指《大纲细则》教材中涉及的常用加减、附方。
3.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4.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