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有关;5%为继发性,多为年长儿,与肠息肉、肿瘤等牵拉有关;饮食改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导致肠蠕动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按套入部分的不同分为:回盲型(最常见),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套入部随肠蠕动逐渐向远端推进,套入肠管不断增长。肠套叠时,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与血液及粪便混合成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及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为急性发病。
1.腹痛
患儿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由于小儿不会述说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问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2.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3.血便
为重要症状。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
多数患儿在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可出现腹胀、腹肌紧张和压痛等,不易扪及包块。
5.全身情况
早期一般情况尚好,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辅助检查】
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腹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可明确诊断,并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 。
【治疗原则】
急性肠套叠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1. 非手术疗法
灌肠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 。包括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 首选空气灌肠 。
2. 手术治疗
用于灌肠不能复位的病例、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套叠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变程度选择进行单纯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护理问题】
1.疼痛与肠系膜受牵拉和肠管强烈收缩有关
2.潜在并发症:肠穿孔,腹膜炎,败血症,水、电解质紊乱
3.知识缺乏:患儿家长缺乏有关疾病治疗及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精神及意识状态,评估腹痛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进行胃肠减压的患儿需记录胃液的量及性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征象。
2.减轻疼痛
患儿腹痛发作时,可让家长抱起患儿以减轻疼痛和恐惧,患儿可吸吮安抚奶嘴。
多数患儿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 :
①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和呕吐;
②腹部肿块消失;
③肛门排气及排出黄色大便,或先有少许血便,继而变为黄色;
④口服活性炭0.15~1g,6~8小时后大便内可见炭末排出。如患儿仍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在,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3.治疗配合
做好手术准备,手术前及需要灌肠复位的患儿均需禁食。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正确的补液。对于手术后患儿,注意维持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患儿排气、排便后可拔除胃肠引流管,逐渐恢复经口进食。
【健康教育】
1.鼓励家长探视患儿,在复位后或手术后抱起患儿。
2.因起病突然,应详细向家长解释各项操作的方法和目的,解除其心理负担,取得其对治疗和护理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如配合为患儿禁食等。